风流子
三叠古阳关。
轻寒噤、清月满征鞍。
记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绣巾揾脸,金柳初攀。
自回首,燕台云掩冉,凤阁雨阑珊。
天有尽头,水无西注,鬓难留黑,带易成宽。
啼妆,东风悄,菱花在,拟倩锦字封还。
应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
奈情逐事迁,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欢与花残。
闲煞唾茸窗阁,十二屏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时间的流转,古老的阳光洒在三叠的山峦之间。
一股轻微的寒冷让人不寒而栗,清澈的月光洒满征程的马鞍。
那青葱如玉的手指挽起衣裳,碧绿的锦囊是她亲手赠予。她擦拭泪痕的面庞, 犹如初春的柳树生机勃勃。
回顾往昔,燕台的白云消散,凤阁的雨幕也逐渐凋零。
天地间总有尽头,水流也总有一个方向,但岁月催人老,黑发难以留存,腰带也越来越宽松。
我的红颜知己啊,你的脸庞悄然憔悴,就如同凋零的荷花。我想用最美的文字,将你托付给风。
想象着忧愁像蝴蝶一样凝聚在双眉之间,懒懒的发髻堆积着各种发型。
无奈的是,时光总是流逝,我的心随春天一起老去,梦想也如花香逐渐冷淡,欢乐也在花朵凋谢时走向终结。
在这空荡荡的窗户下,十二扇屏风前,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静静地思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阳关:即指古时候的阳关道,比喻离别时的道路。
2. 三叠:形容道路曲折。
3. 噤:停止说话或行动。
4. 玉笋:手指的雅称。
5. 翠囊:绿色的香囊,代表爱情。
6. 绣巾:手帕。
7. 金柳:金色的柳树,比喻美丽的事物。
8. 燕台:代指遥远的地方。
9. 凤阁:宫殿中的楼阁。
10. 阑珊:表示凋零、衰落。
11. 黛:古代女子画眉的颜料。
12. 髻:头发束成的结。
13. 鬟:发髻。
14. 唾茸:柔软干净的毛毯。
15. 屏山:屏风上的山水画。
去完善
赏析
《风流子》孙惟信是南宋诗人孙惟信所著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离别场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上阕通过回忆离别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三叠古阳关”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轻寒噤、清月满征鞍”则描述了离别的环境,表达了离别的凄凉之情。接下来的“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绣巾揾脸,金柳初攀”四句,通过对离别细节的回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下阕则是对离别的感悟和感慨。“燕台云掩冉,凤阁雨阑珊”二句,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接下来的“天有尽头,水无西注,鬓难留黑,带易成宽”四句,则是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
下阕则是对离别的感慨。“啼妆,东风悄,菱花在,拟倩锦字封还”四句,描绘了离别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应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二句,则是作者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牵挂和担忧。
结尾的“奈情逐事迁,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欢与花残”四句,则是作者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感慨。最后的“闲煞唾茸窗阁,十二屏山”二句,则是对离别的最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流子》是南宋诗人孙惟信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中期。这一时期,虽然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在诗词歌赋中寻求精神寄托。
孙惟信作为当时的知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未能进入官场。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对诗词的热爱。在这一时期,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词创作。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风流子》一词中,孙惟信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们在面对时代动荡时,试图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