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急雨收春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渐歇,微风轻拂水面。春水涌动,绿茵与红花交相辉映。鱼儿在波光中自由游动。
每年春天离去时,游子们总是惋惜着所剩无几的春天时光,但春天却不解人意,不愿停下脚步等待他们。
离别的遗憾留在城角处,深情寄语写在信末。独自倚靠在夕阳下的栏杆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即使是鸳鸯这种夫妻相守的动物,也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彼此都变得白发苍苍。相隔千里的江南和渭北,诉说着无尽的相思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急雨收春:春天的降雨很快。
2. 斜风约水:微风轻轻吹拂水面。
3. 浮红涨绿鱼文起:红花绿叶在水面荡漾,鱼儿在水中游动。
4. 年年游子惜余春:每年春天快要结束时,离家在外的人都会感到惋惜。
5. 春归不解招游子:春天结束的时候不体谅游子的感受。
6. 留恨城隅:遗憾地留在了角落。
7. 关情纸尾:关心纸上的内容。
8. 阑干长对西曛倚:长时间站在栏杆旁面对夕阳。
9. 鸳鸯俱是白头时:鸳鸯都已经白发苍苍。
10. 江南渭北三千里:江南和渭北两地相隔三千里的距离。

去完善
赏析
《惜余春·急雨收春》是贺铸描绘春天将逝、游子怀乡的作品。词的上片以“急雨收春”开篇,写出春天即将离去,同时用“斜风约水”的形象比喻展现了春季柔和的特点。紧接着的“浮红涨绿鱼文起”则揭示了春夏交替的景色变化,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下片通过描述诗人自己怀念故乡的情景,表达出深深的乡愁之情。结尾处的“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借喻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距离,道出了诗人无法归乡的无奈与痛楚。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哀愁之美,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惜余春·急雨收春》是宋代著名词人贺铸所创作的。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17年前后,正值宋徽宗时期。在那个时期,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金兵的入侵和靖康之耻的发生。
在这段时间里,贺铸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因直言上疏而被贬职,后来在晚年被召回京任职。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起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时代背景下,贺铸的词风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民生疾苦。
《惜余春·急雨收春》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词中的“东风渐急”、“草色模糊”等意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