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馀薰,带惊剩眼。
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
青翰棹舣,白苹洲畔。
尽木临皋飞观。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厌恶黄莺的叫声,来到床边,花香弥漫,窗帘轻轻摆动。
梦中醉醒,思绪万千,一半是忧愁,一半是梦境。
多少次为春天的逝去感到伤怀,竹子上留下的泪水依然新鲜,兰花的香气却已经老去。湘水的温暖,让人陶醉。
记得那年的风月之美,多次约定非烟游伴一起游玩。
确实,鸾弦容易断裂。可惜云彩再次升起,曲子已终,人而已远去。找不到那双罗袜,只看到曾经嬉戏的水波仍然清澈。
船停在湖边,俯瞰着白苹洲。尽情的欣赏木临皋的美景。
可惜不能寄去一个字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幸好还有归来的双燕陪伴。

去完善
释义
1. 厌莺声到枕:“厌”在这里是厌恶的意思,“莺声”指的是黄莺的叫声,这里形容鸟鸣的声音让人厌烦。“到枕”表示声音在耳边回荡。
2. 花气动帘:“花气”指花的香气,“动帘”表示香气弥漫整个房间。
3. 醉魂愁梦相半:“醉魂”表示醉酒的状态,“愁梦”指忧愁的梦,这里形容醉酒和忧愁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4. 被惜馀薰:“被”是指被子,“惜馀薰”表示被子上还留着余香的气息。
5. 带惊剩眼:“带”是指腰带,“惊剩眼”表示腰带上的眼睛部分已经损坏。
6. 几许伤春春晚:“几许”表示多少,“伤春”表示伤感的春天,“春晚”指春天的末尾。
7. 泪竹痕鲜:“泪竹”是指竹子的泪痕,“痕鲜”表示泪痕清晰可见。
8. 佩兰香老:“佩兰”是指佩戴的香草,“香老”表示香草的香气已经减弱。
9. 湘天浓暖:“湘天”是指湖南地区,“浓暖”表示气候温暖。
10.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小江”是指小河,“风月佳时”是指美好的月亮和星星的夜晚,“非烟游伴”是指没有烟雾的游玩伙伴。
11. 须信鸾弦易断:“鸾弦”是指琴弦,“易断”表示琴弦容易断裂。
12.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云和”是指云和琴,“再鼓”是指再次弹奏,“曲终人远”是指曲子结束后,人们已经离去。
13.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罗袜”是指罗裙下的鞋子,“无踪”表示找不到,“旧处弄波清浅”是指回到过去曾经嬉戏的地方,水波依然清澈。
14. 青翰棹舣,白苹洲畔:“青翰”是一种船,“棹舣”是指船靠岸,“白蘋”是一种水生植物,“洲畔”是指水边的陆地。
15. 尽木临皋飞观:“尽木”是指树木,“临皋”是指靠近水边,“飞观”是指俯瞰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望湘人》是宋代诗人贺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湘人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对湘水的思念之情。词中通过对湘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片主要描绘了湘水的美丽景色。“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作者用莺声和花香来描绘湘水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醉魂愁梦相半”,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湘水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故乡的怀念,也包含了对生活的感慨。
下片继续描绘了湘水的美丽景色。“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作者用竹泪和兰香来描绘湘水的清新与芬芳,这种描绘既展现了湘水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则回忆了作者与亲朋好友在湘水共度美好时光的场景,这种回忆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尽木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作者用飞观、双燕来象征他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既包含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望湘人》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词作。贺铸通过描绘湘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湘人》是北宋词人贺铸的一首名篇,创作于公元1096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贺铸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年轻时曾以武职从军,后转为文职,历任地方官吏。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因直言不讳而屡遭排挤。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愤懑之情。
在《望湘人》中,贺铸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但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哀愁。他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词既展现了贺铸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