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又忏心一首

标题包含
又忏心一首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清朝中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改革家,被誉为“文坛泰斗”。 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以其深刻的...查看更多
陈饱饱
去完善

译文
佛说烈焰会消融万物,什么能千年流传如同浪潮? 繁华世间的文章在白天磨人,孤独的智慧又在夜晚兴起。 如何面对这汹涌而来的事物需要勇敢挥剑,过去的事物难以忘怀,或许可以寄托于笛声。 内心的病痛只能由内心治愈,寓言的故事也应该被世人点燃,以照亮前路。
陈饱饱
去完善
释义
1. 佛言劫火遇皆销:劫火,佛教用语,意指世界末日的大火。这里指的是佛教所说的灾难之火,遇到万物都会消亡。 2. 何物千年怒若潮:千年,形容时间漫长。怒若潮,形容愤怒如同海潮般汹涌。这句话是说,是什么让时间在千年之后仍然让人们如此愤怒。 3. 经济文章磨白昼:经济文章,指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磨白昼,形容在白天研读经济学著作。 4. 幽光狂慧复中宵:幽光,指微弱的光亮。狂慧,指过激的智慧。复中宵,指在深夜再次出现。这句话是说,微弱的光亮和过激的智慧在深夜再次出现。 5. 来何汹涌须挥剑:汹涌,形容来势凶猛。挥剑,指用剑来应对。这句话是说,面对来势汹汹的困难,必须用剑来应对。 6. 去尚缠绵可付箫:缠绵,形容难以割舍的情感。付箫,指用箫来表达情感。这句话是说,即使离去也难以忘怀,可以用箫来表达这种情感。 7. 心药心灵总心病:心药,指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心灵,指内心的情感。总心病,指总是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是说,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和内心的情感总是伴随着心理问题。 8. 寓言决欲就灯烧:寓言,指通过故事来传达道理。决欲,指下定决心。就灯烧,指把决定告诉别人。这句话是说,通过故事来传达道理,并下定决心将这个决定告诉别人。
陈饱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又忏心一首》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首佳作,通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抒发诗人的感慨与忧虑。 首联以“佛言劫火遇皆销”开始,提到佛教中的“劫火”观念,意味着一切都将消亡。紧接着的“何物千年怒若潮”,质问世间有何事物能够长久留存,如同千年的怒潮般永恒不息。 颔联“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进一步指出:白天我们不断磨砺自己的经济文章,试图改变现实;到了夜晚,则沉浸在幽微之光和狂放的智慧中,寻求精神慰藉。 颈联“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抒发了人生道路的曲折。面对人生的挑战,我们需要勇敢地挥剑向前;而告别过去,我们可以用箫声来表达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尾联“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表达出诗人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的观点。他希望通过燃烧寓言之火,照亮黑暗的人生之路,为自己和别人找到医治心病的药方。 这首诗将人生哲理、佛学教义和诗人自身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执着。同时,也展示出诗人独立特行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
陈饱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忏心一首》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道光三年(1823年),此时的龚自珍已经经历了科举的失败,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道路。这一时期,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深入探讨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 在同治年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一方面,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疾苦和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渐侵入中国,迫使清朝政府进行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龚自珍通过对历史典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政治的政治理念。 在《又忏心一首》中,龚自珍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以古人范蠡、张良等智谋之士为榜样,勉励自己为国家尽忠竭力,为民请命。同时,他也以“静夜扪心问己”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求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龚自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陈饱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