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掩月 其一
游云纷扰混太清,苍茫万里晦月明。
岂是贞明能为改,却缘外面纵且横。
纵横云霭尽能拨,一轮即见当天发。
当天皎皎月照人,今古何曾人照月。
千江万江月尽圆,千人万人谁知焉。
李白江头捉月死,尽笑李白醉而颠。
江中那有月可捉,举首独立空茫然。
空茫然,月在天,古来祗有一心传。
休教心外便便言,当时岂啻李白醉江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云朵交织,模糊了清明的景象,辽阔的天地间月色昏暗不明。
这并非纯粹的光明可以改变,而是外界纷繁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虽然云层厚重,但是终究能够拨开云雾,看到明亮的月亮在天空中发出光辉。
月亮明亮地照耀着大地,可是从古到今,又有谁真正照亮过它呢?
无数的江河湖泊都有圆满的月亮,但有谁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呢?
李白在江边赏月时醉酒而死,人们只觉得他痴狂可笑。
江水之中并无真正的月亮,李白抬头看天,独自站立,感到无所适从。
迷茫之中,月亮挂在天空,自古以来只有一颗真心相传。
不要认为心里的感悟就能轻易传达,其实不仅仅是李白醉酒时在江边感受到了这一切。
去完善
释义
1. 太清:指天空。
2. 苍茫:形容视野广阔。
3. 贞明:光明。
4. 拨:排除,消除。
5. 当天:指当空的月亮。
6. 皎皎:明亮。
7. 江头:江边。
8. 李白捉月死: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因醉酒泛舟长江,伸手去捉水中之月,不幸溺水而死。
9. 尽笑:嘲笑。
10. 颠:疯狂,疯癫。
11. 独立:独自站立。
12. 空茫然:形容内心迷茫的状态。
13. 祗有:只有。
14. 一心传:一种精神的传承。
15. 休教:不要让人。
16. 便便言:随便谈论。
17. 啻:不过,仅仅。
去完善
赏析
《云掩月 其一》詹初赏析:
这首诗以“云掩月”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首先,作者通过对云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纷扰与困扰。这些困扰如同云彩一般,遮盖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无法看清事实真相。然而,作者认为,这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只是因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变得盲目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强调了拨开云雾的重要性。只有拨开层层障碍,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正如当空皓月,照亮人心。但作者同时指出,从古至今,月亮始终照耀着人间,而非被人所照耀。这一观点意味着,人类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一切。
在接下来的几联诗中,作者通过李白捉月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道理。李白在江头醉酒捉月而死,被认为是一场悲剧,但实际上,江水中并无真正的月亮可供捕捉。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
最后,作者总结道,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寻生活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在事物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掩月 其一》是宋代诗人詹初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4年前后,即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詹初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南宋朝廷的一名官员,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选择了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这一人生际遇使得他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詹初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即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兵南下,宋朝被迫南渡,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詹初仍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体现了他的坚韧品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这首《云掩月 其一》中,詹初通过描绘云彩遮住月亮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传达出了他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詹初的才情,也反映了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