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十四首 其六

标题包含
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十四首 其六
圣代勤民岂外轻,声名今已播边亭。 风摇铃阁终晨静,雨鏁棠阴满地青。 赐表殊功宜冕服,荣分从吏亦缇屏。 如公学问留闲郡,东壁何人应二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当今这个勤勉的时代,为国家尽忠尽责绝不是小事。你的声誉如今已经传播到了边疆之地。那轻轻摇动的风铃之声,使人感觉清晨宁静;细雨洒满树荫,使地上满是生机。你得到了皇家赐予的荣誉,穿着华丽的冠服,荣耀地承担着职务,就像那鲜艳的颜色,为人瞩目。像你这样有着渊博学识的人留在了富饶的城市,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也会看到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圣代:指太平盛世。 2. 外轻:轻视外部事务。 3. 边亭:边境地区的烽火台或驿站。这里指边疆地区。 4. 铃阁:中国古代官府中的标牌,上面悬挂铃铛,用于显示官员的身份。 5. 晨静:清晨的宁静。 6. 棠阴:古人种棠树于庭院,以荫凉子孙,后因称吏治清明为“棠阴”。 7. 缇屏:古代朝廷选拔人才时所用的屏风,上绘有彩色的图案。 8. 学问:学术和知识。 9. 东壁:古代对天空东方区域的称谓,也用来比喻文学才华。 10. 二星:指唐代杜甫与宋代苏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官员在边陲之地勤于政务、关爱民生的事迹,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鲍守”的敬意和赞誉。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他治理下的边城繁荣景象。诗中称赞了他的政绩,并鼓励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和积极意义的诗歌,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风范和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十四首 其六》傅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05年,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傅察因科举考试中第,被任命为泾县主簿,又调任昭德县令。他在任期间勤于政务,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在傅察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繁华盛世的末期,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军事虚弱等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辽金等北方民族的侵扰,使得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傅察作为一名官员,对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深感忧虑。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十四首 其六》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