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最宝贵的存在。
国家设立君主来治理百姓,制定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和规章如同车辙马迹一般,规范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通过奖善惩恶,使得普通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在那些伟大的圣贤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
他们设立了诸侯、井田制度以及刑法,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定。
丹书定律,没有人可以通过赦免来逃避罪行。
皋陶和甫侯等贤能之人,他们的职责就是公正无私。
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后来的时代改变了这一切。
君主们开始剥削百姓,用各种名义向他们征税。
舜帝使用漆食器的故事流传天下,导致十个国家背叛他,而唐尧则从不砍伐树木,使用简陋的建筑材料,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世人常常赞美伯夷的高洁,希望以此激励世人追求高尚品质。
奢侈是最大的罪恶,节俭则是大家共同的德行。
许由的谦逊礼让,体现了无私的品德,也让人对他心生敬意。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提倡大同的理念,即使是疏远的人,也要关心爱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度关山:题目,曹操的诗篇之一。
2. 天地间,人为贵:指在天地之间,人类是最宝贵的存在。
3. 立君牧民:建立君主制度来统治和管理民众。
4. 轨则: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
5. 车辙马迹:车辆行驶留下的痕迹,形容国家的疆域广大。
6. 经纬四极:指国家疆域的四方边界。
7. 黜陟幽明:区分贤愚,选拔贤能之人。
8. 黎庶繁息:百姓繁衍,生活安宁。
9. 於铄贤圣:赞美圣贤。
10. 封建五爵:实行分封制度,设立五个等级的爵位。
11. 井田刑狱:推行井田制,治理刑法事务。
12.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用焚烧丹书的仪式来表明决心,而不是普遍赦免罪犯。
13. 皋陶甫侯:皋陶,传说中的上古政治家;甫侯,周朝初期的诸侯。这句话表示朝廷的公正执法。
14.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叹息后代,改革制度,更改法律。
15.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让人民为君主服务,承受沉重的劳役和赋税。
16.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舜使用漆器作为食器,导致十个国家产生纷争。
17.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舜的举动不如唐尧简朴,后者用的房子还是未经砍削的原木。
18. 世叹伯夷:世人皆感叹伯夷的高尚品质。
19.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恶,节俭是共同的道德。
20. 许由推让:许由,传说中尧舜时代的隐士,他拒绝接受帝位,体现了淡泊名利的精神。
21. 兼爱尚同:提倡关爱他人,追求社会和谐。
22. 疏者为戚:即使是关系疏远的人也能成为亲人一般的关系。

去完善
赏析
《度关山》是一首描绘古代政治制度及治国理念的诗歌。诗中首先强调“人为贵”的理念,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接下来通过描述车辙马迹、封建五爵等具体的治理措施,展现了古人对于国家秩序和民生富足的追求。同时,诗人还批评了后世的统治者们过于劳民伤财的行为,认为他们应该效仿唐尧、许由等人的节俭美德,以达到与民同乐的政治目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度关山》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97年,当时曹操正率领军队征伐乌桓、平定北方,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在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曹操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在这段时间里,曹操经历了许多人生际遇。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成为北方的霸主。然而,南方的孙权、刘备势力仍在威胁着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政权,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整顿法制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
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曹操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因此在诗中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寄托在“天下归心”之上。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理想,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