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北地区有一群义勇之士,举兵来讨伐这帮恶势力。
起初他们在孟津相会,内心的愿望却是能直奔咸阳。
各部队的力量未能统一,因而迟疑不决如同排列成行的鸿雁。
势力与利益往往引发人们的纷争,结果又互相残杀。
淮南王的弟弟自立为王,在北方刻制玉玺。
士兵的铠甲上长满虮虱,无数的百姓因此死亡。
野外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见鸡叫。
活着的人只剩下百分之一,想起这些就让人断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即当时的齐、鲁、燕、赵等地。
2. 义士:指反抗董卓的各地英雄。
3. 兴兵:起兵。
4. 讨群凶:讨伐董卓及其部下。
5. 初期:开始的时候。
6. 会盟津:商朝末年诸侯会盟之地,这里指关东义士们相约共讨董卓。
7. 乃心:指大家的意愿。
8. 咸阳:秦朝的都城,这里借指洛阳,因为东汉时洛阳是首都。
9. 军合:军队集合。
10. 力不齐:力量不统一。
11. 踌躇而雁行:形容军队行动缓慢,犹如大雁排成行列。
12. 势利:权势利益。
13. 嗣还自相戕:后来各自为政,互相残杀。
14. 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自称皇帝。
15. 刻玺于北方:指袁绍在北方刻制玉玺,想自立为帝。
16. 铠甲生虮虱:战士们长期穿戴着盔甲,身上的虱子都长成了虮子。
17. 万姓:百姓。
18. 以死亡:因为战乱而死亡。
19. 白骨露于野:形容战争后的惨状。
20. 千里无鸡鸣:指战争的破坏导致千里无人烟。
21. 生民百遗一:活着的人只剩下十分之一。
22. 念之断人肠:想到这些就让人伤心欲绝。

去完善
赏析
《蒿里行》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一首描述战乱景象的古诗。此诗分为三章,主要描绘了群雄争霸、百姓困苦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首章“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叙述了各地英雄豪杰起兵共同讨伐乱臣贼子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正义事业的渴望与支持。然而,他们最终却彼此争权夺利,导致战乱愈演愈烈。
第二章“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描述了战争中的战士们因实力不济、人心不齐而无法迅速击败敌军,就像大雁一样无奈地相互呼应。同时,权势与利益使人们争先恐后地争夺地盘,甚至不惜背叛昔日的同盟者。
第三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则是惨不忍睹的场景:尸横遍野,千里之间听不到鸡叫,可见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战乱的惨烈,使人民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艰难,作者痛心疾首的情感跃然纸上。
总体而言,这首《蒿里行》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的景象,使得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唤起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蒿里行》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94年,正值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此时,董卓之乱刚刚平息,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在这一时期,曹操身为东郡太守,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和民生疾苦。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歌。在诗歌中,曹操通过描绘蒿里行这一传统丧葬仪式,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曹操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崭露头角,逐渐确立了在北方的政治地位。然而,随着与袁绍的对立日益加剧,曹操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这使得他在创作《蒿里行》时,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总之,《蒿里行》是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下,曹操通过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创作出的具有深刻时代烙印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