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善哉行·其二

标题包含
善哉行·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早年经历: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年轻时以任...查看更多
Mia_小米粒
去完善

译文
顾影自怜的我总是叹息命运的捉弄,孤单受苦。 我的童年从未接受过良好教育,也从未聆听过父辈的教诲。 我努力挣脱困境,但总觉得力量单薄。虽有雄心壮志,却又觉得自己无力承担。 对于守贫的人,感到生活艰难,泪如雨下。 哭干眼泪,希望别人伸出援手,却始终没有结果。 我希望得到上天的垂怜,如同琅邪山倾倒向左侧。 尽管我一直尽忠职守,可总未能得到公正的待遇。 这个世上谁能理解我的赤诚和抱负呢? 盼望有一天可以摆脱困境,但这愿望很难实现。 现在我如何在阳光之下生活呢?只有放下心中的执着,才能迎接新生。
Mia_小米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善哉行:乐府诗题,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善哉在古语中有赞美之意。 2. 其二:指这首诗是该题目的第二首。 3. 薄祜:天生福分不足。薄,少;祜,福气。 4. 夙贱:向来低贱。夙,一向;贱,地位低下。 5. 罹孤苦:遭遇孤独困苦。罹,遭受;孤苦,孤独困苦。 6. 三徙教:指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三次搬家的事例。 7. 过庭语:孟母教导孟子的故事。 8. 其穷如抽裂:形容自己处于极度困境中。 9. 一介志:一个方面的志向。一介,一个;志,志向。 10. 是时其能与:这种时候我怎么能做到呢? 11. 守穷:坚守贫困的境地。 12. 惋叹泪如雨:悲伤叹息如同雨水一样连绵不绝。 13. 泣涕于悲夫:对着悲痛而流泪。泣涕,哭泣;悲夫,悲伤的样子。 14. 乞活安能睹:活着已属不易,哪还敢期望其他。乞活,求活命;安能,怎么能。 15. 我愿于天穷:我希望在这困难的日子里。 16. 琅邪倾侧左:琅邪山也随着倾斜。琅邪,山名;倾侧,倾倒;左,左右倾斜。 17. 竭忠诚:尽力效忠国家。 18. 欣公归其楚:欣公的回归犹如重生。 19. 快人由为叹:快乐的人也会为之叹息。 20. 抱情不得叙: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21. 显行天教人:明显的行动表现出天生的教养。 22. 谁知莫不绪:谁知道这一切没有延续。 23. 我愿何时随:我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如愿以偿。 24. 释衔不如雨:解除烦恼就像降雨那样畅快。释衔,解除烦忧;不如雨,不如雨水滋润。
Mia_小米粒
去完善
赏析
《善哉行·其二》是一首展现曹操独特人格魅力的诗歌。前四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不幸的慨叹,以及出生贫寒的无奈。“自惜身薄祜”,意味着自我怜悯的感叹;而“夙贱罹孤苦”则传达了自幼便受尽苦难的事实。接着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暗示了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无法听到父亲在庭院中对他的教诲。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开始描绘自己的困顿处境,用“其穷如抽裂”比喻生活艰辛程度,即使胸怀大志,却也无力实现。诗人感到守贫之人只能忍受命运的摧残,忍不住流泪叹息。这种境遇使诗人更加向往安定的生活,希望能有如琅邪(今山东临沂)一带的安乐之地。 诗歌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忠诚付出努力,也期盼国家繁荣昌盛。诗人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但现在却很难预料。他思考着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不过最终决定保持沉默,就像自然界的雨水滋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地默默奉献。这首诗体现了曹操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Mia_小米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善哉行·其二》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89年至220年之间,即东汉末年的乱世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曹操经历了由地方官员到掌握国家实权的皇帝的蜕变。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争频繁,百姓疾苦。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一代枭雄。他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减轻赋税,使国家逐渐稳定下来。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封建统治的弊端和人民的疾苦仍然困扰着社会。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战场上的勇士们的赞美,表达了对英勇善战、忠诚为国的精神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的忧虑。因此,这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悲壮与激情。
Mia_小米粒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