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汉代的第二十世时,当时的官员确实不称职。他们就像戴帽子的猴子一样滑稽可笑,智慧有限却试图强大国家。他们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果断作出决策,最终导致了皇帝被俘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野心,但智慧不足,无法应对复杂的局面。
这些奸贼掌控了国家的大权,他们杀害了君主,颠覆了整个朝廷和京城。他们的罪行使得皇帝的基业付诸东流,皇家祖庙也被焚毁。人们不得不向西迁徙,一边哭泣一边前行。
当他们看到洛阳城的城墙时,心中满是悲伤和悲痛。如同微子离开朝歌时的悲哀心情,充满了失落与绝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薤露》:古乐府曲名,此处为标题。
2. 惟:只。
3. 汉:指汉朝。
4. 二十世:指汉武帝在位时期。
5. 所任:所任用的人。
6. 诚:确实。
7. 不良:品质不好。
8. 沐猴而冠带:比喻虚有其表而无实际才能的人。沐猴,猕猴;冠带,官服。
9. 知小:自知渺小无能。
10. 谋强:企图篡夺权力。
11.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12. 不敢断:不敢做出决定。
13. 因狩执君王:在狩猎时捉住了国王。
14. 白虹为贯日:古代认为白虹贯穿太阳是天子被杀的凶兆。
15. 已亦先受殃:自己也会先受到灾祸。
16. 贼臣:指篡夺王位的奸臣。
17. 持国柄:掌握国家政权。
18. 杀主灭宇京:杀害君主,毁灭京城。
19. 荡覆:推翻。
20. 帝基业:皇帝的基业。
21. 宗庙:皇家宗祠。
22. 以燔丧:被焚烧殆尽。
23. 播越:流离失所。
24. 西迁:向西迁徙。
25. 洛城郭:洛阳城的城墙。
26. 微子:周朝宋国的始祖,这里代指曹操作这首诗歌的用意。
27. 为哀伤:为之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薤露》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揭示了朝政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痛心。
首联“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汉朝末年政治腐朽、奸臣当道的历史背景。曹操用“所任诚不良”来形容当时的朝政,表达了对其极度不满的情绪。
颔联“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权臣的丑态:他们虽然无知无能,却窃据高位,图谋霸权。这种荒诞现象,既是对历史的嘲讽,也是对现实的深刻揭露。
颈联“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描述了在权力斗争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后果。一方面,权臣们利用君主懦弱的性格,将其逮捕;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的罪孽深重,最终也难逃厄运。
尾联“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概括了汉朝末年的历史巨变:君主被弑,皇权衰败,江山社稷陷入战乱之中。诗人借微子之口,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哀痛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薤露》是一首描绘生离死别的悲凉诗,由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创作。这首诗诞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正是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时期,曹操遭遇了人生中许多重大变故。他与汉献帝刘协共同开创的建安时代,也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但与此同时,曹操一生经历了无数战役和生死离别,其中包括他自己的至亲挚友。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悲欢离合的痛苦。
《薤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述生命如同薤露般短暂易逝,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无常和人性的脆弱深刻的感慨。这种感伤并非个体遭遇的悲痛,而是来自于对整个时代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