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四首
暝色敛平川,云归日已夕。
閒行信杖藜,倦坐憩苔石。
花亦满意红,草自无心碧。
吾亦乐吾年,人生不满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色降临在平原之上,太阳已经落山,云朵聚集在天边。
我悠闲地漫步于田间小路,累了就坐在青苔覆盖的石上休息。
花儿开得正红,好像挺满意自己的样子;绿草随风摇曳,一派自然生长的景象。
我也为自己的年纪感到快乐,毕竟人的生命长度不过百年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暝色:指日落时逐渐暗淡的天色。
2. 平川:地势平坦的平原或旷野。
3. 云归:比喻飘泊之人的归家。
4. 日已夕:太阳已经西下,表示傍晚时分。
5. 信杖藜:依赖拐杖行走,形容年老体衰的样子。
6. 苔石:长有青苔的石头。
7. 无心碧:没有意识的绿色,形容花草自然生长。
8. 乐吾年: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9. 人生不满百:借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指出人的一生短暂,应珍视当下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漫步时所见的景色和心境。首句“暝色敛平川”中,“暝色”指黄昏时的天色,“敛”有收敛之意,暗示天色渐暗。整句意思是,随着夜幕的降临,平原上的景色逐渐模糊。接下来的“云归日已夕”,“云归”意味着云朵聚集,而“日已夕”则表示太阳即将落山。诗人以黄昏的景象开篇,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写道:“闲行信杖藜,倦坐憩苔石。”“信”有随意、漫不经心的意味,“杖藜”是一种木制拐杖。诗人拄着拐杖随意漫步,累了便坐在青苔覆盖的石头上休息。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在第四句和第五句中,诗人继续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花亦满意红,草自无心碧。”这里的“满意红”和“无心碧”都是形容花草的美丽。意思是说,花儿开得十分鲜艳,小草绿意盎然,这些美景似乎都在不经意间自然形成,无须刻意追求。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吾亦乐吾年,人生不满百。”“乐吾年”即享受我的岁月,“人生不满百”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文是“寿者惛,为久忧悲,为病疾,故曰,‘寿则多辱’”,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不要为长寿而担忧。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珍惜当下,享受时光,不必为生命的长短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四首》是宋代高僧释圆悟所作的山水诗组,共包含四首诗。这组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出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禅宗文化在中国蓬勃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禅宗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释圆悟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禅意的哲理思考。他曾在山林间修行,领略自然的壮丽,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这个时期的释圆悟,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变故。他曾游历名山大川,与各地的高僧交流佛学心得。在修行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禅意的真谛,并试图通过诗歌传达这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与释圆悟的诗歌创作密切相关。北宋时期,儒家文化逐渐复苏,禅宗文化也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释圆悟等禅宗高僧开始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关注和尊重。他们的诗歌作品也逐渐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