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金河,战场上的匈奴弓箭刚刚拉开,天空中飞鸟四散,声音凄厉。孤独的月亮下,仙女们的手掌间透出光明,而幽深的宫殿里只有昏暗的灯火和几声鸟鸣。要知道还有无数的胡人骑兵隐藏在暗处,他们怎么可能被春风一一吹回来呢?不要嫌弃那静谧的湘江,那里水草丰富,岸边长满了野莓和青苔。

去完善
释义
1. 金河:地名,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西北塞金河南岸。
2. 虏弦:指敌人的弓箭。
3. 云外:天空之外。
4. 仙掌:指华清宫中的仙人掌,代指皇宫。
5. 长门:汉代长安离宫名,此处指皇宫。
6. 胡骑:古代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7. 潇湘:湘江的别称,此处指湖南一带。

去完善
赏析
《早雁》这首诗描绘了大雁在战争中惊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开篇描述了金河(今甘肃张掖)秋半时,敌军突然发动攻击,使大雁受惊而四散哀鸣。接着,诗人通过“仙掌月明”和“长门灯暗”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借问大雁是否知道胡骑(指匈奴骑兵)仍在四处骚扰,它们是否能随着春风一一返回故乡。最后,诗人希望大雁不要厌恶潇湘(湖南一带)的人烟稀少,因为那里水草丰富,生活无忧。整首诗寓意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雁》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年代未详,但从诗句内容看,当在杜牧任职期间。此时,唐王朝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的中晚唐时期,北方边疆战事频仍,民不聊生。
作为一介文人,杜牧虽然未能直接参与戎马征战,但对国家百姓苦难和战乱纷争深感忧虑。他的诗中常表现出对百姓困苦生活和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委婉的笔触诉说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早雁》一诗借大雁南飞的现象描绘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之苦,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晚唐时期民众渴望和平、反对战乱的愿望,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