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明媚,冰雪消融一半,路上的行人和马儿在草地上留下脚步和嘶鸣。远方的寺庙被云雾遮盖,九华山路上若隐若现,青弋江边的柳树轻轻拂过桥面。你的心意如同高飞的鸿雁,而我心中的旗帜却飘荡不定。我们一起出发,却不能一起回去,在这个春天的故国,只剩下寂寞和空虚。

去完善
释义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
1. 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
2. 裴坦:诗人的朋友。
3. 判官:唐时低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
4. 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
5. 九华山:位于宣州东南五十里处。
6. 云遮寺:九华山的寺庙被云雾笼罩。
7. 清弋江:在宣州和舒州之间的一条河流。
8. 柳拂桥:柳树轻轻拂过桥面。
9. 高的的:形容大雁高飞的样子。
10. 悬旆:古代旗子,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心情不稳定。
11. 同来不得同归去:指两人一起来到这里,却不能一起回去。
12. 故国逢春一寂寥:回到家乡遇到春天却感到寂寞无聊。

去完善
赏析
此诗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情景,以春日之景寄托了作者的情绪和心境。首联通过日暖、泥融、雪消等景象,展示了春天的气息;颔联则借“九华山路”与“清弋江州”两个地点来表现空间的广阔和视觉的变化;颈联则以“君意如鸿”与“我心悬旆”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和自己的担忧;尾联则用“同来不得同归去”表达出离别的惆怅,并通过“故国逢春一寂寥”展现出了春天的孤寂。全诗在描绘美丽春天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令人感慨万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当时杜牧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任刺史。这一时期,杜牧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反而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挤。然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誉为“才子”、“文星”。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压抑。一方面,朝政被宦官和权臣把持,皇帝无法掌握实权;另一方面,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使得百姓信仰混乱,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在这种背景下,杜牧既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对现实社会感到无奈和失望。
这首诗正是杜牧在这一时期的内心写照。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矛盾心态,展现了一幅忧国忧民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