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上人
阶前春色长苔斑,避俗常闻昼掩关。
一榻琴书双阙寺,片心泉石二林山。
江楼把酒云供望,松院支筇鹤对闲。
谁向风骚为消息,此身元在寂寥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台阶上的春意浓绿伴随着青苔斑驳,为了避开世俗纷扰常常选择白天闭门谢客。
一张床榻两侧摆放着书籍和古琴,内心追求泉石山林中的宁静。
在江边小楼斟酒远眺云雾缭绕的美景,松树林中柱着拐杖与闲散的仙鹤相伴。
谁还能通过诗词歌赋传达心声,实际上我一直在寂寥之中寻找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阶前:指台阶前的地面或平台。
2. 春色:春天的景色。
3. 苔斑:青苔覆盖的痕迹。
4. 避俗:避开世俗的纷扰。
5. 常闻:经常听到。
6. 昼掩关:白天闭门不出。
7. 一榻:一张床。
8. 琴书:弹琴与读书,代指文人生活。
9. 双阙寺:两个著名的寺庙。
10. 片心:谓心愿淡薄,无心世事。
11. 泉石:泉水和山石,这里借指山水风光。
12. 二林山:两座山林。
13. 江楼:江边的小楼。
14. 把酒:拿着酒杯,指饮酒。
15. 云供望:以云作为望远的对象。
16. 松院:松树环绕的院子。
17. 支筇:支撑竹杖,指行走或漫步。
18. 对闲:相对安静无事。
19. 谁向风骚:暗指谁还能继承诗人的风范。
20. 为消息:关注诗歌的传承和发展。
21. 元在:原本就在。
22. 寂寥间:指诗人身处寂寞冷落的环境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僧人之间的书信交流,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首联通过“阶前春色长苔斑”和“避俗常闻昼掩关”来展现僧人的隐居生活,以及对世俗的回避。颔联则描述了诗人和僧人在书简中的情感交流,以及对山水景色的共同热爱。颈联进一步展示了诗人想象中的僧人生活场景,如江楼把酒、松院支筇等,表现出诗人对僧人的敬仰之情。尾联则暗示了诗人身处孤独之境,期待从友人处得到心灵的慰藉。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心灵和对友情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书上人》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陈尧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6年前后,正值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此时正是北宋初年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尧佐已任官员多年,他勤奋好学,曾参与编纂《册府元龟》等书籍。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文人,陈尧佐深知人间冷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以书信为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北宋初期佛教发展迅速,许多文人墨客都深受其影响。陈尧佐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表达了与友人分享佛学知识的愿望,同时也展示了个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此外,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在创作诗歌时,注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与内容上的哲理,使得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