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祠墓
孺子遗踪何处寻,进贤门外树森森。
登堂展拜情维系,过墓倾心敬自深。
剩有黄鹂鸣院落,还来云影覆山阴。
章江积雨增愁思,此日新晴爽客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童们的遗迹在何处寻觅,进入贤能之人的门外树木郁郁葱葱。登上厅堂进行拜谒,情感紧密相连;经过墓地时心怀敬意,情感深邃。剩下的只有院子里的黄鹂啼鸣,云朵的阴影覆盖了山的北面。章江水边连续不断的雨水增加了忧愁思绪,今天新雨初晴,使游客的心情清爽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孺子: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期高士,以清贫著称,世称“南州高士”。
2. 进贤门:进贤县的一处城门,位于江西抚州。
3. 登堂展拜:指登上祠堂拜祭徐稚。
4. 过墓倾心敬自深:表达对徐稚的深深敬仰之情。
5. 黄鹂:一种鸟类,这里借指鸟鸣之声。
6. 云影覆山阴:描述云彩的影子投射在山间。
7. 章江:又名赣江,江西省的主要河流。
8. 积雨:连续下雨。
去完善
赏析
赵公豫的《徐孺子祠墓》是一首怀念古人、抒写哀思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徐孺子祠墓周边的描绘,表达了对徐孺子的敬仰之情。在首联中,“孺子遗踪何处寻,进贤门外树森森”,诗人以寻找孺子遗踪起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接着在颔联中,“登堂展拜情维系,过墓倾心敬自深”,表达出诗人对徐孺子的敬仰之情。诗人在颈联中写到:“剩有黄鹂鸣院落,还来云影覆山阴。”诗人通过描绘黄鹂的叫声和云影的山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最后,在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伤感和惆怅之情:“章江积雨增愁思,此日新晴爽客襟。”新晴的天气并不能驱散诗人内心的忧愁,反而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人。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孺子祠墓》是南宋诗人赵公豫所作,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左右。
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赵公豫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关切。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时期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是一位贤能的名士。据史书记载,徐孺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曾任豫章太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修建了徐孺子祠墓。赵公豫在探访徐孺子祠墓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徐孺子祠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