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翠楼
淳熙元年九月尾,菊未落英梅破蕊。
从来两美难必合,今忽得此一笑喜。
人言地瘴物失时,进忌太蚤退苦迟。
老夫亦岂不自觉,姑与饮酒仍赋诗。
忍令芳草直为艾,封植嘉树宁少待。
夕餐九华可无死,却期老岁于吾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淳熙元年九月末,菊花还未凋谢,梅花已含苞待放。
自古以来美好的事物难以共存,现在突然得到了这个美景,让人欣喜不已。
有人说这里的地理环境让植物失去生长时令,太早引进会导致失败,太晚则收获痛苦。
我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暂时先饮酒作诗,观察情况吧。
不要让好的草木受到伤害,种树的时机还需耐心等待。
吃下这些花儿就能延年益寿,期待着未来的日子能够和你一起度过。
去完善
释义
1. 淳熙:南宋孝宗的年号,公元1174年至1189年。
2. 元年:一个朝代或皇帝的初始年份。
3. 九月尾:农历九月的末尾。
4. 落英:指菊花花瓣凋谢。
5. 破蕊:指梅花的花蕾破裂,即将开花。
6. 两美难必合:这里指菊和梅两种美好的事物难以同时出现。
7. 地瘴:地理上的障碍。
8. 物失时:植物生长失去合适的时间。
9. 进忌太蚤退苦迟:意为过于急迫地追求成功可能会失败,而过于谨慎则会错失良机。
10. 老夫:作者自称。
11. 姑:暂时。
12. 封植嘉树:种植美好的树木。
13. 宁:难道。
14. 少待:稍等一段时间。
15. 九华:一种名贵的菊花。
16. 却期:期待。
17. 老岁:长寿。
18. 于吾子:对我儿子而言。
去完善
赏析
《拥翠楼》是南宋诗人李焘的一首咏物抒怀之作。这首诗描绘了淳熙元年(1174年)九月末,菊花尚未凋谢,梅花已经绽开花朵的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美好景色的欣赏和愉悦之情。然而,诗人也意识到人们普遍认为地域环境恶劣会导致物产失去时令,因此需要谨慎选择种植时机。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自嘲地说他也并非全然不觉察这些道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饮酒赋诗,抒发内心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芳草被忽视、嘉树成长需等待的关切。他渴望在晚餐中品尝到九华山的美食,从而实现长寿的愿望,并期待着子女们能继承他的事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拥翠楼》是南宋诗人李焘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5年前后,正是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李焘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之心。
李焘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是相当曲折。他在科场屡试不第,仕途上也是坎坷不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但因为直言不讳,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以诗言志,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金兵的侵略,以及各地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这些都为李焘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