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丙申中秋不见月

标题包含
丙申中秋不见月
中秋万里月,何处驾冰轮。 底事隔年会,不怜今夕人。 兔疑停杵臼,蟾岂避风尘。 黙识常娥意,氶平赏更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中秋节时那圆月普照万里,可是要去哪里驾驶那如冰轮般美丽的月亮呢? 为何非要等到明年才能再次相会,却对今晚的人儿毫不怜惜? 兔子在那儿似乎停下了舂米的工作,嫦娥又是在默默地在想什么呢? 我们共同认识嫦娥的意思,那就是在邀请我们一起欣赏这崭新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丙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丙申”年,具体年份需要参考其他信息来判断。例如,北宋靖康之役发生在公元1126-1127年,即为丙申年。 2.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3. 驾冰轮:冰轮指代明月,驾冰轮意为驾临在冰雪覆盖的山峰之上。这里可能是寓意月亮的位置。 4. 底事:为何;何故。 5. 隔年:相隔一年或几年。 6. 不怜:不喜欢,不关爱。 7. 兔疑停杵臼:兔疑,指月宫中的玉兔疑惑;杵臼,指舂米用的木棒与石臼。这句诗借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用玉兔和杵臼的意象来描绘月宫的景象。 8. 蟾岂避风尘:蟾,即蟾蜍,传说中月宫中的动物;风尘,指尘土飞扬的环境。这句诗同样借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用蟾蜍和风尘的意象来描述月宫。 9. 黙识常娥意:黙识,指领会、理解;常娥,即嫦娥。这句诗表示诗人理解了嫦娥的心思,希望团圆的心情。 10. 氶平赏更新:氶平,指和平稳定的生活;赏更新,指赏月的心情焕然一新。这句诗表示诗人盼望在和平环境中赏月的心情能够更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丙申中秋不见月》,是南宋诗人朱弁的一首抒情诗。在中秋佳节之时,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设问、生动的描绘以及深沉的感慨,抒发了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的深深感慨。 首联“中秋万里月,何处驾冰轮”,起笔即勾勒出中秋夜空的壮丽景象。此处诗人以“冰轮”喻指圆月,呈现出一种冷峻之美。然而,这美好的中秋月色却被诗人抛出一个疑问:月亮究竟在哪里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深深困惑。 颔联“底事隔年会,不怜今夕人”,承接上联,诗人进一步探讨月亮的缺席。诗人想弄明白为何今年中秋未能赏月,而去年却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月光。这里的“不怜今夕人”含蓄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伤感,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月亮并不关心人间的悲欢离合。 颈联“兔疑停杵臼,蟾岂避风尘”,是诗人对月亮消失原因的揣测。他猜想或许兔子停下捣药的杵臼,蟾蜍害怕风沙而躲藏起来,以至于月亮失去了光辉。这两句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戏谑,表达出诗人的疑虑和无奈。 尾联“黙识常娥意,氶平赏更新”,是诗人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既然月亮难以琢磨,那么我只有默默地去理解嫦娥的心思,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可以再次共赏明月。这里诗人暗示了自己将对未来充满希望,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体来看,此诗形式工整,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诗人通过中秋节望月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对生活、命运和未来的哲思。无论是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还是主题的挖掘,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申中秋不见月》是宋代诗人朱弁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朱弁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丙申中秋不见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年间,即公元1056年。当时的中秋节,人们习惯赏月和祭月,表达对家人团圆的期盼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在这一年中秋夜,天空乌云密布,没有月光,因此朱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丙申中秋不见月》。 在这个时期,朱弁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年轻时入仕为官,但因与权臣不和而被贬至江西九江。在江西期间,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也时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此外,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党争激烈,政治斗争复杂,许多文人志士受到了打压和排挤。朱弁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同样受到了这种政治氛围的影响,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