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牡丹花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牡丹花二首 其一
余芳卷地还春去,谁送洛花供眼青。 沉香亭北真一梦,今见宗支亦典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余下的芬芳仿佛带着春天的气息离去,有谁能给我带来美丽的洛花让我赏心悦目呢?在沉香亭的北侧,这真的就像一场梦一样,如今见到了这个家族的支脉也遵守着规矩。
去完善
释义
《牡丹花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洛花:洛阳的牡丹花,因洛阳以种植牡丹著称,故有此称。 2. 沉香亭:唐玄宗在华清宫建造的一座亭子,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此处赏牡丹,留有诗篇《秋夕与裴思谦话旧于天庆观顾道士草堂》。 3. 宗支:即同族、宗亲之意,这里指牡丹花的分支品种。 4. 典刑:古时的刑法,又指准则、典范,这里指作为牡丹花的代表或典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描述了春天的牡丹花从大地蔓延开来,其芳香使人仿佛回到了春天。“谁送洛花供眼青”则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欣赏和珍视之情。 颔联以沉香亭比喻洛阳牡丹,洛花即洛阳的牡丹花,此处暗示诗人沉浸在牡丹花的美丽之中。诗人通过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牡丹画卷。 颈联中的“真一梦”,表示诗人认为欣赏牡丹花的美好时光犹如一场梦幻般的体验。而后半句“今见宗支亦典刑”则透露出诗人在看到牡丹家族繁衍时,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牡丹花的赞美、喜爱和珍视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珍惜美好时光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牡丹花二首 其一》,是由南宋诗人朱松所创作。朱松,南宋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以描绘自然风光、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个人情感为多。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当时朱松经历了北宋灭亡,金兵攻占汴京的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变故使得国破家亡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朱松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宋室南渡后,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大片领土被金朝占领。这种局面使得许多文人志士产生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这首《牡丹花二首 其一》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民间景象及诗人个人的心灵写照。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朱松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