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哪,那一枝娇艳的红杏已经探出了墙外。

去完善
释义
柴扉:用木柴或树枝做成的简陋门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游园不值”为题,点明了诗人未能进入园中游览的情境,但全诗并未因此显得消极,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情趣。开篇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诗人轻叩柴门,却发现无人回应。他揣测或许是主人不愿外人打扰这片幽静之地,甚至连青苔都不忍践踏。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暗示了园中景致的清幽。
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从失望中捕捉到意外的惊喜。“春色满园关不住”,语言虽平实,却蕴含深意——春天的生命力如此蓬勃,任何人为的阻隔都无法将它禁锢。最后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神来之笔,既具象又富有象征意味。这一枝红杏不仅是春色的代表,更是一种突破束缚、自由绽放的精神写照。
整首诗结构巧妙,先抑后扬,由失落转向欣喜,情感层层递进。短短四句,既有画面感,又有哲理思考,充分体现了宋诗含蓄隽永的特点。诗人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以及对生命力的颂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小诗。这首诗约创作于公元1190年至1260年之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战乱频仍,百姓疾苦重重,然而江南一带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良好,诗人身处其中,自然会有对美好生活和宁静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期间,叶绍翁经历了科举失利、宦海沉浮等人生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理想,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在诗歌中得到体现。从“应怜屐齿印苍苔”到“小扣柴扉久不开”,再到“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园主人可能产生的惋惜之情和园内蓬勃生机的想象,表达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与此同时,同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处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北方的金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南方的南宋政权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江南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仍然保持了一片繁荣景象。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也让他更加珍视眼前的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叶绍翁在此时此刻写下了这首描绘春天的《游园不值》,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国家和平统一的深深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