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
吴门古都会,畴昔记曾游。轻帆卸处,西风吹老白苹洲。试觅姑苏台榭,尚想吴王宫阙,陆海跨鳌头。西子竟何许,水殿漫凉秋。
画图中,烟际寺,水边楼。叫云横玉、须臾三弄不胜愁。兴废都归闲梦,俯仰已成陈迹,家在泽南州。有恨向谁说,月涌大江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苏州城,昔日的古都,曾留下我游览的身影。回忆中,那片碧波荡漾的湖面轻轻拍打着岸边。探寻这座城市的遗迹,仿佛还能想象到曾经的繁华。但如今,西施已逝,只留下幽冷的水宫殿供人遐思。
遥望远处,缥缈的山峦之间隐现着寺庙,再往下看,河边矗立着古老建筑。悠扬的笛声飘荡在空中,闻者皆感忧郁。岁月匆匆,悲欢离合如过眼烟云。遥想当年盛况,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无限感慨难以诉说,只能望着明月下的江水静静流淌。

去完善
释义
《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袁去华:
注释如下:
1. 吴门: 即苏州。
2. 姑苏台: 在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阖闾或夫差所筑。
3. 西子: 指西施,古代美女。
4. 泽南州: 地名。
5. 三弄: 指演奏三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古人游览苏州风景的古词,表达了作者对吴越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的感悟。通过描绘姑苏台的壮丽景色,表达出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回顾了过去的游览经历,想象着吴王的宫殿辉煌,西子的倩影却无处寻觅。同时,也感叹时光荏苒,繁华景象已然成为过去。这首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一种深沉的哀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是南宋词人袁去华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入侵中原,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民众饱受战乱之苦。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袁去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使命感。他曾担任知县、知府等职,致力于恢复经济、改善民生,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朝廷的充分重视,这使他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重大。
这首《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正是袁去华在登临姑苏台时,看到古城的繁华盛景,联想到国家民族的危亡,感叹人生无常,从而抒发胸中壮志未酬的感慨之作。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爱,以及他渴望为国效力、挽救民族危机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