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辽阔的洞庭荒野上,可以遥望到古老的湘州和楚地的风光。哪座王台的宫殿,那高高耸立的百尺基座,正是当年西楚霸王的故地。想象着那时候,宏大的队伍簇拥着高高的霓虹旗,歌声悠扬,乐声激昂,他们列队行进,仿佛进入了云中的世界。然而时光荏苒,那些曾经的繁华早已成为了过去。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能感叹世事的无常,不论是兴起还是衰落,都不过是一场浩渺的历史云烟。
来到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看到的只是那些古老的乔木和奔流不息的大江。对于读书人来说,纵然有满腹的才华和满腔的热情,却苦于报国无门,满头白发空对青天。冷风一夜之间吹过边关,万千云层笼罩着曾经的帝陵和皇阙,那一份强烈的遗憾在心中难以平息。在这个寒冷的风中徘徊不定,看着夕阳慢慢落下,伴着这忧愁的心情一起沉沦。

去完善
释义
1. 水调歌头:词牌名,此词表达的是作者登上定王台的所见所感。
2.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这里描绘了定王台的地理位置,即在洞庭湖附近,属于古代的湘州地区。
3.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这句话描述了定王台的由来及其建筑特点。“何王”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定王,他在湘州建了一座高台,即现在的定王台;“危基百尺”形容台基的高大。
4.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这句通过想象的方式描绘了昔日定王台的繁华景象,其中“霓旌”代表皇帝的仪仗,“依约入云歌吹”表示歌声悠扬、鼓乐喧天的氛围。
5. 屈指几经秋:这句意为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春秋。
6. 兴废两悠悠:意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败都是无常的,令人感慨万千。
7.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站在定王台上,看到的只有古老的大树和大江流水,暗示曾经的繁华已经不再。
8.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表现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才能的无奈。
9.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这两句描述了边关战事紧张,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景象。
10. 耿耿恨难休: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以及无法释怀的遗憾。
11.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在寒冷的秋风中徘徊,望着夕阳西下,心中充满了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定王台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作者在战乱时期忧国忧民的情怀。词的上阕通过描述定王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展示了它曾经的繁荣与辉煌。然而,世事沧桑,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景象。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中“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句,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却又无力回天的矛盾心情。此外,“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则表现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最后,作者在寒冷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看着夕阳逐渐落下,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宋代词人袁去华的代表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后,山河破碎、民众疾苦的岁月。面对国运衰落和民族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抗金北伐,恢复中原,这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以及辛弃疾、陆游等文人志士。而袁去华作为南宋文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词作也明显带有了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
结合人生际遇,这一时期的袁去华科举失利,仕途不顺,因此,在这首《水调歌头·定王台》中,他借古讽今,抒发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综上所述,这首《水调歌头·定王台》正是诞生于那个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展现了词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