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自退谷路抵袁口
晚烟暝雨不胜愁,改日仍为退谷游。
司事守田如有意,催归脱袴感行休。
连营谷里旌旗暮,细草杯湖荷芰秋。
果下马拖泥水去,石头路滑且夷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烟雨蒙蒙,我心中充满了忧愁;改天我还是要到山谷中去游玩。看那司事守护着田地,好像有意在催我归去;我脱下裤子,感受到了行动的休息。山谷里的军营,旗帜飘扬在傍晚的微风中;湖边的小草、荷花与菱叶,展示着秋天的色彩。骑着马儿,踩着泥泞的道路前行,石头路上湿滑而且行走缓慢。
去完善
释义
1. 退谷:退谷是一个地名,具体指哪里的退谷不明确。可能指的是诗人薛季宣所在的地区的山谷。
2. 晚烟:傍晚时的烟雾,这里可能是指傍晚时分的雾气或者炊烟。
3. 暝雨:指傍晚时分的小雨。
4. 司事:官职名称,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
5. 守田:指守卫田地,这里的“田”可以理解为农田或领土。
6. 脱袴:脱去裤子,这里是形容士兵临战前的准备,因为裤子便于行动。
7. 连营:指军队驻扎的地方,通常军营都是紧挨着在一起。
8. 谷里:山谷之中。
9. 旌旗:军队的旗帜,用以传递军令和鼓舞士气。
10. 细草:纤细的草。
11. 杯湖:地名,具体位置不明。
12. 荷芰:荷花与菱花,这里泛指各种水生植物。
13. 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匹,适合在果树下行走。
14. 拖泥带水:指马匹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
15. 石头路:用石头铺成的道路。
16. 滑且夷犹:指石头路湿滑,需要小心行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连日自退谷路抵袁口》中,诗人薛季宣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在退谷游历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而略带忧郁的,这与诗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在诗的开篇,薛季宣通过“晚烟暝雨不胜愁”这句,表达了他的忧虑之情。在这里,“晚烟”和“暝雨”是指傍晚时分烟雾弥漫、阴雨绵绵的景象,这种景象往往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从而引发诗人的愁绪。紧接着,他又在第二句中写道:“改日仍为退谷游。”这表明尽管天气不好,他还是决定继续游览退谷,由此可见他对这次旅行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向往。
接下来,在第三、四句中,薛季宣通过对司事守田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如有意”表示似有若无的意愿,暗示出诗人对于世俗事务的态度,即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能完全抛开。此外,“催归脱袴感行休”这一句则表达了他对结束行程、回到舒适的家园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然后,在第五、六句中,薛季宣通过对退谷中的连营、谷里的旌旗、细草、杯湖荷芰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退谷的美景。在这里,“连营谷里旌旗暮”是指夜幕降临,军营的旗帜在谷中飘扬;“细草杯湖荷芰秋”则描述了秋天的湖边,荷叶已经凋零,只剩下细草点缀其间。这些景物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萧瑟的氛围。
最后,在诗的结尾部分,薛季宣以“果下马拖泥水去,石头路滑且夷犹”作为收尾,既形象地描绘了果下马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走的场景,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在这趟旅程中的心境。在这里,“石头路滑且夷犹”意味着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但诗人依然坚定地前行,这也寓示着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连日自退谷路抵袁口》是南宋诗人薛季宣所作。薛季宣生活于公元1135年至1173年,其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初稳,社会逐渐恢复的时期。
在当时,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许多士人都抱有忧虑的心情。薛季宣也不例外,他在仕途中受到挫折,逐渐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中描述了他在退谷路和袁口之间连续多日徒步跋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与他在官场上所经历的纷扰和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对尘世产生了更深的厌恶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作者人生受挫、时代背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创作的。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从而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