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三
一切法无差,云门胡饼赵州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惭愧太原孚上座,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事物并无差别,云门寺的胡饼和赵州桥的茶。
在黄鹤楼里吹奏玉笛,江城的五月份如同落下了梅花。
敬仰太原孚上座,五更时分听闻鼓声和号角,天明时拨弄起琵琶。
去完善
释义
1. "一切法无差":这是佛教的一句经典语句,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同样的本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万事万物。
2. "云门胡饼赵州茶":这是一则禅宗公案,云门是五代时的禅宗大师,他曾用胡饼招待来拜访的人;赵州茶则是唐代禅宗大师赵州从谂的禅意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平常事物中的深意。
3. "黄鹤楼中吹玉笛":描述了在黄鹤楼上吹奏玉笛的场景。"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古迹之一。
4. "江城五月落梅花":描述了江边的城市在五月时落满梅花的景象。"江城"通常指武汉市。
5. "惭愧太原孚上座":这是一位唐代禅师的名号。"孚上座"是对他的尊称,"太原"是他的籍贯。
6. "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这两句描述了半夜听到鼓角声,天亮时又传来琵琶声的景象。这是比喻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即万物平等、一切法无差的观念。首句“一切法无差”点明了此主题,接下来的两句通过云门胡饼和赵州茶的典故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观点。云门和赵州是两位禅宗祖师的号,他们用胡饼和茶作为比喻,强调事物的平等与无差别。
中间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以自然景色来说明一切法无差的道理。诗人用黄鹤楼中的玉笛声和江城五月的梅花飘落,来展现世间的美好与宁静,表达出万物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惭愧太原孚上座,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则通过一个禅宗故事,展示了修行的过程中应保持平和的心境。太原孚上座是一个禅师,他在五更时分听到鼓角之声,天亮时又弹奏琵琶,以此提醒人们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整首诗通俗易懂,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诗句,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四首 其三》是宋朝诗人释思慧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1世纪左右,也就是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禅宗教派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释思慧在这个时期的遭遇颇有些坎坷。他早年出家为僧,后因病还俗。但病愈后又重燃对佛学的热情,再次出家。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佛法的领悟。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佛教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这个时期,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禅林,如五山十刹等。这些禅林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僧人前来修行。释思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