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四
南询诸友,踏破草鞋。
绝学无为,坐消日月。
凡前易脱,圣解难忘。
但有纤毫,皆成渗漏。
可中为道,似地击山。
应物显形,如驴觑井。
纵无计较,途辙已成。
若论相应,转没交涉。
勉诸仁者,莫错用心。
各自归堂,更求何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教各位好友,跋山涉水。
不追求名利学问,闲坐消磨时光。
之前的疑惑容易解开,但圣贤之道难以忘怀。
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现失误。
道就在其中,如同大地撑起高山。
顺应事物变化展现形态,就像驴子看井。
尽管没有刻意的打算,路途轨迹已经形成。
如果谈论是否相应,反而失去交流。
勉励各位仁人,不要白费心思。
各自回归初心,别无所求。
去完善
释义
1. 南询诸友:南询,向南寻找、寻访。诸友,各位朋友。这句是讲作者去南方寻找朋友。
2. 踏破草鞋:形容走路走得很多,鞋子都破损了。
3. 绝学无为:抛弃学术研究,顺应自然,不追求名利。
4. 坐消日月:坐,静静地。消,消磨。日月,时间。指静静地度过每一天。
5. 凡前易脱:容易摆脱平凡的生活。
6. 圣解难忘:难以忘记圣人的教诲。
7. 但有纤毫:只要有丝毫的执着或牵挂。
8. 皆成渗漏:都会成为修行的障碍。渗漏,喻指修行中的缺点、错误。
9. 可中为道:在适当的时候实行道法。
10. 似地击山:大地震动,山岳崩裂的意象。
11. 应物显形: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显露身形。
12. 如驴觑井:形容像驴子看井一样,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却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13. 纵无计较:即使不去计较得失。
14. 途辙已成:指过去的经历已经形成轨迹。
15. 若论相应:如果谈论与道法的契合程度。
16. 转没交涉:反而更加不和谐。
17. 勉诸仁者:勉励各位贤达之人。
18. 莫错用心:不要错误地使用心。
19. 各自归堂:各自回到自己的归宿之处。
20. 更求何事:还去追求什么其他的事情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偈四首·其四”,作者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思慧。在这首诗中,释思慧以富有哲理和禅意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禅学观点和对修行的理解。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后半部分则强调修行者的自我反省和回归。
在前半部分,诗人首先描述了寻求真理的艰辛过程:“南询诸友,踏破草鞋。”“南询”指的是向南寻找名师请教,而“踏破草鞋”则形象地描绘出修行者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艰难跋涉。接着,诗人提出了“绝学无为,坐消日月”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学问和修为在于内心的宁静与顿悟,而非外在的知识积累。然而,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凡前易脱,圣解难忘”,即使普通的问题容易解决,但对于圣人的教诲却难以忘怀。因此,修行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否则稍有不慎,便会有“渗漏”之虞。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修行的深刻理解。首先,他以“地击山”的形象比喻禅宗之道的力量,强调修行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坚定信念。然后,他以“驴觑井”的寓言故事来告诫修行者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外物所迷惑。接下来,诗人指出,尽管修行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他们能够自省,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最后,他鼓励修行者们要珍惜当下,不要将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是要专注于心灵的修养。
总的来说,这首《偈四首·其四》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禅宗修行的内涵和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四首 其四》是唐代著名僧人、诗人释思慧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西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代时期,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兴盛,并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与生活。
释思慧是一位有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尚情操的诗人,他的诗歌既有宗教哲理的深度,又有艺术审美的魅力。他在这首诗中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佛法的无常观念,揭示了生命的虚幻和短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许多文人雅士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释思慧在这一时期,因其独特的佛教学识和诗歌才华,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僧人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