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八首 其六

标题包含
偈八首 其六
一法既通,万法无碍。 拈起笊篱,放下布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旦领悟了方法,万事都会变得顺利。拿起竹篮,放下包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偈:梵语“偈陀”的简称,意为“颂”,是佛经中的唱颂词,一般为四句或五句。 2. 一法既通:指掌握了某一法则就能通达其他各种法则。这里的“一法”可以理解为某种教义、道理或方法。 3. 万法无碍:指掌握了一法之后,就可以没有阻碍地理解万物之理。这里的“万法”泛指各种事物和现象。 4. 拈:用手指捏起。 5. 笊篱:一种用竹片编成的捞鱼或淘米等的工具。这里比喻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者关键。 6. 放下布袋:比喻抛下烦恼、杂念,进入无执无着的境界。这里的“布袋”常用来象征世俗的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释思慧创作的禅诗,以表达其禅宗思想的领悟和境界。“一法既通,万法无碍”,表示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就能通达一切法,不受任何束缚。“拈起笊篱,放下布袋”,形象地描述了禅宗修行者在实际生活中的超脱与自在,寓意放下执着,心灵得以解脱。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哲理,表现出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八首 其六》是宋朝诗人释思慧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即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诗歌创作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禅意的诗作。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思慧正生活在浙江天台山的一座寺庙里。他是一位禅宗高僧,常年在山林间修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佛性的感悟,以及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时期,宋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禅宗思想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多人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释思慧的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禅宗修行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