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杜甫坟

标题包含
杜甫坟
耒阳知县非知己,救厄无踪岂忍闻。 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照,字景升,号灵渊,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衢州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富裕。 徐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逝世并安葬的地方。 2. 救厄:帮助摆脱困境。这里指挽救杜甫的困厄。 3. 空坟:指无纪念意义或无人问津的坟墓。
去完善
赏析
《杜甫坟》是南宋诗人徐照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通过对杜甫墓的描绘,表达了对杜甫才华被埋没的惋惜和对无知官僚的不满。 首句“耒阳知县非知己”,提到耒阳知县,这里的耒阳知县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好友郑侠。这句诗意味着郑侠并没有真正理解杜甫的价值,没有将他当作知己。 第二句“救厄无踪岂忍闻”,描述了杜甫在困境中无人救助的悲惨境遇。他一生困顿,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死后连埋葬的费用都是朋友资助的。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杜甫命运的不幸感到愤懑和不平。 第三句“若更声名可埋没”,诗人假设如果杜甫的名声真的被埋没了,那么世人就不会来吊唁这座空坟。这里的“空坟”并非指真的无人在祭奠,而是表达诗人对杜甫才华被忽视的遗憾和感慨。 总结全诗,诗人通过表达对杜甫遭遇的不满和对他人冷漠的态度,揭示了社会对人材的无情践踏,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甫坟》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唐朝诗人杜甫坟墓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杜甫坟》大约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前朝伟大的诗人产生缅怀之情。 其次,在这个时间段内,徐照的个人人生经历也对他创作此诗产生了影响。徐照本是浙江一带的普通百姓,因才学出众被举荐为进士,后来因为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在官场的曲折经历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杜甫一生坎坷但始终坚守信念的精神。 最后,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阶段。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现实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受到了深深的忧虑。这种时代的悲凉气氛使得徐照等诗人更加怀念和推崇像杜甫这样关心民间疾苦并勇于揭露社会弊病的伟大诗人。 综上所述,徐照在《杜甫坟》一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前朝诗人的敬仰之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南宋文人墨客们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前辈诗人的崇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