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同吴门沈归愚登蒜山憩清宁道院三首 其一
老去攀跻兴尚存,蹒跚陪客蹑云根。天晴烟树分瓜步,春涨波涛拓海门。野马絪缦频过眼,沙虫变灭几招魂。乱藤荒草山前路,铁骑曾经十万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龄增长,但攀登的勇气还在,我蹒跚地陪同客人沿着山路行走。阳光照耀下,树林显得格外美丽;春天的河水高涨,波涛汹涌,如同在拓展海门。频繁出现如同野马的云雾,逐渐消散;沙虫般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时让人想起往事。前方山路满是杂草,这里曾经驻扎过十万铁骑。
去完善
释义
1. "老去":指年纪已大。
2. "攀跻":指攀登。
3. "蹒跚":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4. "云根":古人认为云是生于山的,所以把山的根称为"云根"。
5. "瓜步":位于江苏南京附近,长江边的一处渡口。
6. "拓海":开拓海域,这里形容海洋广阔。
7. "野马":指春天的雾气像野马一样飘渺不定。
8. "絪缦":指雾气弥漫。
9. "沙虫":沙地上的虫子,比喻细小的事物。
10. "招魂":引导亡魂回归之意。
11. "铁骑":精锐的骑兵,这里代指军队。
12. "十万屯":形容军队数量众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一同登临蒜山的景象。首联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依然兴致勃勃地陪同客人攀登;颔联描述了晴天时的瓜步和春天涨潮的波涛;颈联则通过“野马”和“沙虫”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尾联则以山前路旁的乱藤荒草暗示曾经的铁骑部队曾在此驻扎,留下了一段历史的痕迹。整首诗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历史沧桑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同吴门沈归愚登蒜山憩清宁道院三首 其一》是清代诗人余京在暮春时节与友人沈归愚一同登上蒜山,并在清宁道院休憩时所作的一组诗的第一首。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清代早期,具体年份难以考证。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值明清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文人,余京很可能受到了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之情。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在寻求心灵的慰藉,试图通过游览名山古刹来排解内心的烦忧。
此外,余京与沈归愚的友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背景。他们两位都是清代著名的文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于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