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焦山水晶庵看月
薄暝疏钟隔树闻,海风收尽岭头云。住山梦好经三宿,看月光圆到九分。天淡银河涵水气,江平冰縠织波纹。僧窗不用呼灯火,老眼能书白练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朦胧的黄昏中,稀疏的钟声隔着树林传来,海风吹走了山顶上的白云。在这美丽的山中生活如梦,已经过了三个晚上,看着月亮渐渐变圆。天空中的银河显得宁静如水,江边的水面波光粼粼。夜已深,不需要再点灯,我那老花眼还能看清如白练般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十四夜:农历十四的夜晚。
2. 焦山: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长江中,是著名风景名胜区。
3. 水晶庵:位于焦山的古寺庙,以环境优美著称。
4. 薄暝:指夜晚光线微弱。
5. 疏钟:稀疏的钟声,形容声音的低沉悠远。
6. 海风:从海面吹来的风,此处暗示身处江边环境。
7. 岭头云:山顶上的云彩。
8. 住山:指在山林间停留居住。
9. 三宿:古代住宿一处超过三天称为一宿,此处指在山上住了三天。
10. 月光圆:指月亮接近圆满,暗示观赏时间正是赏月的好时机。
11. 天淡银河涵水气:天空淡淡的银河给人一种水气蒙蒙的感觉。
12. 江平:宽阔的江水,此处意指江景。
13. 冰縠:比喻月光如水波交织的织物。
14. 波纹:水的波浪形成的纹路。
15. 僧窗:僧侣居住的窗户。
16. 灯火:烛光,此处意为点灯。
17. 老眼:形容年纪大的人视力减弱。
18. 白练裙:比喻白色的衣物如白色丝带般轻盈。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在十四夜晚诗人于焦山寺中观月的情景。首句“薄暝疏钟隔树闻”描绘了夜晚的氛围,通过声音传达了幽静的意境。次句“海风收尽岭头云”则用自然景象暗示时间推移,表现出月亮渐满的过程。而“住山梦好经三宿”表达出诗人在此修行的满足与喜悦,紧接着的“看月光圆到九分”则强调月亮圆满的美丽。接下来,“天淡银河涵水气”和“江平冰縠织波纹”两句分别从天上和水面的景象展现出了月色的美丽。最后,“僧窗不用呼灯火,老眼能书白练裙”则为画面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自身经历展现了即使年岁已高,也能欣赏并沉浸于这美好夜景的能力。整首诗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观月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四夜焦山水晶庵看月》是明朝诗人余京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正值明朝初年。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余京正身处山水秀丽的焦山,这座位于长江边的古刹,因其风景独特而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这位颇有才华的诗人在这个美丽的夜晚,倚靠在水晶庵前,欣赏着明亮的月光和宁静的夜景,心中涌动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时,明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社会逐渐恢复了安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追求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因此,诗人的这一感慨,既是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和平年代充满希望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