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
昔日禅河早预流,老寻支许剡中游。
一枝数粒同过夏,万壑千岩相映秋。
眼看珠沈沧海底,心伤塔就乱峰头。
不须月落龙天泣,万古白云无去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早已有人预测到了河流的变化,老年时寻找亲近的朋友在剡中游历。他们一起度过炎炎夏日,欣赏着秋季里层林尽染的美景。眼看着珍珠沉入大海,心里却在为山顶的宝塔感到哀伤。不需要月亮落下引发悲鸣,因为万古如斯的白云并无去留。
去完善
释义
1. 禅河:佛教用语,指僧人悟道之处;在此借指昔慧老的修行之地。
2. 预流:佛教术语,指预入佛法的教诲,提前体悟佛理。
3. 老:作者自指,“老”字常用于诗中,表示自己年岁已大。
4. 支许:指南朝时期的两位高士支遁和许询,常用来比喻山林隐逸之士。
5. 剡游:王羲之等魏晋名士在剡中游山玩水的生活,泛指逍遥自在的山居生活。
6. 一枝: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形容淡泊名利的隐逸生活。
7.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起伏,流水萦绕的美景。
8. 珠沈:即明珠沉海,寓意宝贵的事物失落或埋没。
9. 塔:此处指慈受老师的灵骨塔。
10. 月落龙天泣:意为激越的情绪波动。
11. 白云无去留:表达对逝去先贤的哀思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是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悼念亡师的诗歌。这首诗以早秋为背景,表达了对昔慧和慈受两位老师的怀念之情。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和禅宗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师生情深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首联“昔日禅河早预流,老寻支许剡中游”描绘了诗人与恩师们共度时光的美好回忆。诗人借用佛教中的“禅河”比喻求学之路,表达了他们对佛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而“支许剡中游”则暗示了他们曾在剡中游学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颔联“一枝数粒同过夏,万壑千岩相映秋”通过对夏日树荫和秋日山色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在与老师共度的美好时光中所领略的自然风光。诗人将师生之间的情谊比作夏日的一枝繁茂的树木,虽然微小的生命在岁月流转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心灵却在自然的恩赐中得到了滋养。
颈联“眼看珠沈沧海底,心伤塔就乱峰头”抒发了诗人对已故老师的深切哀悼。诗人用“珠沈沧海底”比喻慈受老师的离世,表达对老师仙逝的哀痛之情。同时,“心伤塔就乱峰头”则表达了诗人对昔慧老师仍在世的担忧和忧虑。
尾联“不须月落龙天泣,万古白云无去留”寄托了诗人对老师永恒的怀念。诗人以“月落龙天泣”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然而,诗人又通过“万古白云无去留”的描述,传达了生死轮回的观念,使人们相信生命虽然消逝,但其精神却永存世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禅宗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恋和对亡师的哀悼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