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梁父吟

标题包含
梁父吟
伏龙隐南阳,高卧久未起。不肯渡长江,焉能涉漳水。炎炎火绝卯金刀,巍巍土王当涂高。种瓜儿子不力战,织履郎君无地逃。伏龙一起捍坤轴,雄据西南成鼎足。十年汗血战玄黄,五出王师争九六。万人之敌两熊虎,百战辛勤事行伍。河南河北谩称雄,不得袁曹一丸土。伏龙才起帝业新,千古君臣鱼水亲。遂使真龙全羽翼,风云成就二将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宪,字思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麾下的大将。他生于北宋末年,具体生年不详,卒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张宪原为河北西路兵马都监,后归顺岳飞,成为其得力助手。在岳飞的指挥下,张宪参与了多次对金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南阳伏龙隐士长期高卧而不肯轻易出山。不愿渡江到长江以南,又如何能在漳水一带有所作为呢? 柴桑守将烈火燃然正奋力抵抗着黄金之刀的侵略者,虽然他身处异地,却成为当地豪强之首,且风头正盛。 种瓜的儿子没有努力作战,织履的文弱书生则没有可逃之地。 当伏龙挺身而出时,他们开始捍卫国家的根基,在南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十年来艰苦奋斗在玄黄战场上,五次出征为了争夺皇帝的权利和地位。这两只熊虎般的人物在战场上无人能敌,百折不挠投身于军队之中。 尽管在河南和河北地区有许多英雄人物,却无法像袁绍和曹操那样拥有广袤的土地。然而,自从伏龙起兵,帝国的事业重燃希望,君臣之间呈现了千载难遇的鱼水情深。这使他们能够顺利培养真正的龙,风云际会间培育出两位英勇的大将。
去完善
释义
1. 伏龙:暗指诸葛亮。 2. 南阳:古地名,今属河南省南阳市。 3. 渡长江、涉漳水:分别指刘备向江南发展及曹操逐鹿中原的史事。 4. 火绝卯金刀:汉朝灭亡的标志。 5. 当涂高:此处暗示魏国统一北方,三国中最强大。 6. 种瓜儿子:指刘备的儿子刘禅。 7. 织履郎君:指曹操。 8. 西南成鼎足:比喻蜀汉与吴国的存在。 9. 十年汗血战玄黄:形容赤壁之战等连续多年的战斗。 10. 五出王师争九六:描述刘备五次伐吴以争夺荆州。 11. 河南河北:分别指中原地区和长江一带,此处的战乱激烈。 12. 不得袁曹一丸土:指当时的纷争中谁也得不到好处。 13. 伏龙才起帝业新:指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 14. 千古君臣鱼水亲:赞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深厚的默契关系。 15. 真龙全羽翼:描绘蜀汉建国的过程。 16. 风云成就二将军:指关羽和张飞的成功事迹。
去完善
赏析
《梁父吟》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诸葛亮传奇人生的叙事诗。诗人张宪以伏龙比喻诸葛亮,描述他在南阳的高卧、不肯渡长江和涉漳水的形象,以炎炎夏日象征曹操的雄心壮志,突出刘备在争夺天下时的无奈处境。诗人采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的形象,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勇气。此外,“伏龙才起帝业新,千古君臣鱼水亲”一句揭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本诗富有历史韵味,意境高远,展现出诗人张宪的卓越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梁父吟》是宋代诗人张宪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 张宪,字思廉,其人生经历丰富,曾在金朝为官,后投降南宋,在宋高宗、宋孝宗时期活跃于政坛。他身处乱世,对民族矛盾和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以“梁父吟”为题,通过对古代两位君王——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诗中,张宪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将秦始皇比作金朝,将汉武帝比作南宋,暗示金朝虽然强大,但终将衰落,而南宋虽有帝王之相,却未能振兴国家。这也反映了他在金朝时对民族矛盾的认识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梁父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作,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