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
惊流激长滩,百折怒未已。篙师与水争,退尺进才咫。技穷解衣下,力排过乃止。维时春冬交,冰雪寒堕指。我时卧舟中,起视颡有泚。迂疏一何补,辛苦愧舟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湍急的水流冲击长长的河滩,经过无数次转折仍汹涌澎湃。撑船的船夫与激流斗争,每后退一尺,前进才不过几寸。在技能用尽时,他们甚至脱下衣服来划船,直到用尽全力才使得船只稳定下来。这段时间正处于春夏之交,冰天雪地,寒冷刺骨。我在那时躺在船上,起身看向水面,额头都冒出冷汗。像我这样的文人在这时候能有什么帮助呢?只能愧疚地看着船夫们辛劳工作。
去完善
释义
1. 桐庐:县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富春江下游。
2. 漏港滩:可能是桐庐附近的一处险滩。
3. 鲜于枢: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翰林侍读学士。
4. 惊流激长滩:形容水流急湍,撞击险滩。
5. 百折怒未已:形容水流经过多次曲折,愤怒的情绪仍未平息。
6. 篙师:以撑船为业的人。
7. 与水争:与汹涌的水流抗争。
8. 退尺进才咫:形容在艰难的水流中,船只能前进很小的距离。
9. 技穷解衣下:形容撑船者使尽浑身解数,甚至脱下衣服来抵抗水流。
10. 力排过乃止:形容在用力推开阻挡船只的水流后,船只才能继续前行。
11. 维时春冬交:这个时候正是春天的尾声和冬天的开始。
12. 冰雪寒堕指:形容天气寒冷,冰雪刺骨。
13. 卧舟中:躺在船上。
14. 起视颡有泚:抬头看到水面反射的阳光,照得额头湿润。
15. 迂疏:迂腐而不通世故。
16. 一何补:非常惭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桐庐漏港滩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惊流激长滩,百折怒未已”两句,通过描述激流与长滩的激烈碰撞,营造出一种紧张、动荡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随后“篙师与水争,退尺进才咫”两句,通过对船夫与水斗争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助与挣扎。接下来“技穷解衣下,力排过乃止”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船夫在艰苦环境中竭尽全力保护船只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描绘了这些激烈的场景之后,诗人笔锋一转,转向了对环境的描绘:“维时春冬交,冰雪寒堕指。我时卧舟中,起视颡有泚。”这四句不仅交代了当时正处于春冬交替的季节,还通过“冰雪寒堕指”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寒冷的环境。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卧舟中”,“起视颡有泚”的形象,更显得渺小和无奈。
最后,诗人以“迂疏一何补,辛苦愧舟子”结尾,既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心酸自嘲,也是对船夫辛勤劳作的敬佩之情。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船夫与激流抗争的场景,以及对环境的细腻描绘,成功地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是元代诗人鲜于枢在南宋末年(公元1264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时正值南宋末年,战乱不断,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鲜于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文人,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经在朝廷任职,但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黑暗,毅然辞去了官职,选择了归隐田园。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经过桐庐漏港滩时,看到船夫们面对险滩勇往直前,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船夫们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坚定信念和对时代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