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三

标题包含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三
身共宾鸿远,心同野鹤孤。谋生知我拙,学稼任儿愚。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餐须问藜藿,兴不在莼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与鸿雁一同远离故乡,心灵如同野鹤般孤独。谋生活动让我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学习耕种让我的孩子变得有些笨拙。向着北方遥想汴京,向南游走也不厌倦江南风光。饮食上只求有藜藿这样的野菜,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莼菜和鲈鱼这些美味佳肴。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照别人诗作的韵脚和内容作诗。 2. 仇仁父:即仇远,元朝文学家。 3. 晚秋:秋季的末尾。 4. 杂兴:即兴写作的诗歌。 5. 首:这里表示组诗的第一首诗。 6. 三:表示这是该组诗的第三首诗。 7. 其三:指这首组诗中的第三首诗。 8. 身共宾鸿远:意思是自己的处境就像远飞的鸿雁一样。宾鸿,即鸿雁,是一种大型水鸟,每年秋冬时节会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9. 心同野鹤孤:意思是我的心境如同孤独的野鹤一样。野鹤,即野外的鹤,比喻心境超脱、孤独的人。 10. 谋生:寻找生计。 11. 知我拙:知道我才能有限。 12. 学稼:学习耕种。 13. 任儿愚:任凭孩子们去从事农耕。 14. 北望空思汴:朝着北方远远地思念汴京。汴,即汴京,北宋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15. 南游未厌吴:在南方游玩也没有厌倦苏州一带。吴,泛指江苏、浙江一带,历史上曾属吴国。 16. 餐须问藜藿:用餐时要有野菜来充饥。藜藿,两种野生植物,常用来比喻粗茶淡饭。 17. 兴不在莼鲈:诗意的高雅情趣并不在于品尝美味的莼菜和鲈鱼。莼,一种水生植物,其叶可做汤。鲈,即鲈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元朝文学家鲜于枢的《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俗、向往自由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联“身共宾鸿远,心同野鹤孤”,诗人以鸿雁和野鹤为喻,表示自己虽然身处远方,但心却能像野鹤一样独立无依,保持高洁的品质。这一联描绘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颔联“谋生知我拙,学稼任儿愚”,诗人自嘲谋生之术不精,而把种植庄稼的重任交给儿子,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同时,这一联也反映出诗人对农耕生活的了解和热爱,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颈联“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诗人遥望北方,怀念故乡汴梁,但又陶醉于南方的秀美风光。这一联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喜爱。 尾联“餐须问藜藿,兴不在莼鲈”,诗人认为自己的饮食应简朴清淡,而不应过于奢侈。这一联揭示了诗人崇尚节俭的生活习惯,以及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赞美。诗人以鸿雁、野鹤为喻,展现出自己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诗人还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鲜于枢的《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三》创作于金末元初时期,大约在公元1234年至1294年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金朝灭亡,元朝崛起,社会动荡不安。 鲜于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一方面,他在政治、军事上对元朝有一定的期望,希望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他对元朝的统治又抱有担忧和疑虑,担心民族文化受到损害。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这首诗是鲜于枢与友人仇仁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他们对晚秋时节的感慨。在这首诗中,鲜于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自己命运和时代的忧虑。他以秋日的落叶、归鸿等意象,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