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一
薄宦长为客,虚名不救贫。又看新过雁,仍是未归人。茅屋寒谁补,柴车晚自巾。清云有知己,潦倒若为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长期从事小官职,虚名无法解决贫困问题。再次看到新的过境雁群,我却依然漂泊在外未能回家。破旧的茅屋寒意逼人,又有谁来修补?晚上乘着柴车独自出行。在晴朗的天空中,我有一知己陪伴,尽管生活潦倒,我们仍然相亲相爱。
去完善
释义
1. 薄宦:官职低微。这里指作者的职务地位不高。 2. 长为客:长期在外地做官或游历。 3. 虚名:空洞的名声,指没有实际利益的名誉。 4. 不救贫:无法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 5. 新过雁:秋天大雁南飞,这里指刚刚飞过的雁群。 6. 仍是未归人:仍然未能回到家乡的人,作者自指。 7. 茅屋寒谁补:寒冷的冬天,谁去修补破旧的茅屋。 8. 柴车:简陋的柴木制作的牛车。 9. 晚自巾:晚上自己把头巾戴好。这里表示开始一天的活动。 10. 清云:这里指诗人的朋友清云道人。 11.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这里指朋友。 12. 潦倒:生活困顿,不得志的样子。 13. 若为亲:亲近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鲜于枢的《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一》。诗中表达了作者作为官吏的漂泊不定,以及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人通过观察新过大雁和仍未归家之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诗人还描绘了茅屋寒冷、柴车晚出等生活场景,展现了其简朴的生活风貌。最后,诗人提到了与知己相伴的日子,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诗人鲜于枢创作了这首《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一》。鲜于枢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才情横溢著称,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在这个时期,鲜于枢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元朝的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在闲居生活中,他潜心研究文学、书法和绘画,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这个时代,元朝刚刚建立,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汉族士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在仕途中受到歧视,很多人选择隐居山林,寄情山水,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鲜于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情的《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三首 其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