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三桥怀山台

标题包含
过三桥怀山台
卖花声里凭阑处,沽酒楼前对雨时。 景物如初人自老,夕阳波上燕差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卖花声中,我倚靠在栏杆旁,望着细雨洒落在酒楼的门前。周围的景色依旧,仿佛时间从未流逝,然而我却已经老去。夕阳下的湖面上,燕子翩翩起舞,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卖花声里":"卖花声"指卖花的叫声,表示声音传递出的生活气息。 2. "凭阑处":"凭阑"是指靠在栏杆边,此处表达诗人观察周边景色的位置。 3. "沽酒楼前":"沽酒"是买酒的意思,"沽酒楼前"指诗人在酒馆前的情境。 4. "人对雨时":"对雨"意为面对雨水,"时"在此理解为下雨的时刻。 5. "景物如初":这句话是说周围景色依然如故,并未因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 6. "人自老":"自老"是自己渐渐老去,表达了诗人自身感叹时光流逝的心情。 7. "夕阳波上":"夕阳"指的是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波上"则描绘出太阳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象。 8. "燕差池":"燕"即燕子,"差池"是形容飞行不定的状态,这里用来描述燕子飞翔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过三桥怀山台》中,诗人陈起通过对三桥和山台的描绘,表达了他的怀旧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卖花声里凭阑处,沽酒楼前对雨时”,描述了诗人站在高楼上凭栏远眺,耳边传来卖花人的叫卖声,眼前则是在酒楼上面对细雨的场景。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画面感非常强烈,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环境中。 接下来,诗人通过“景物如初人自老”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景物依旧,但人已经老去,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夕阳波上燕差池”,则通过夕阳下燕子在空中飞翔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流转和不舍。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的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三桥怀山台》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起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聚集交流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陈起作为一位知名的文人墨客,曾在杭州创立“书肆”,用以推动诗歌的创作和传播。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因反对权臣秦桧的求和主张而被流放,这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尽管如此,陈起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陆游、杨万里等著名诗人的影响,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起写下了这首《过三桥怀山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