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滇池
嫩寒初褪雨初晴,人逐东风马足轻。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珍重碧鸡山上月,相随万里更多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柔和的春天刚刚来临,天空逐渐明亮起来,空气清新,微风轻拂。人们迎着春风赶路,马蹄轻盈,心情愉快。远处的山巅上有座孤城,在烟雾笼罩中若隐若现,而云雾中的两座高塔则显得格外清晰明亮。异乡人对此地的风俗习惯还不熟悉,周围的人纷纷嘲笑他;突然听到陌生方言的我,也感到惊讶。我们要珍惜在这美好月光下相伴的时光,伴随着它千里迢迢、情谊深厚。
去完善
释义
《初到滇池》注释:
1. 嫩寒:指天气由寒冷转为温暖的过程。
2. 褪:消退。
3. 逐:追随,顺着。
4. 天际孤城:指远处的昆明城。
5. 云间双塔:指昆明的东、西寺塔。
6. 侏离:指语言难懂,这里指云南方言。
7. 碧鸡山:在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现名西山,是滇池周边的著名景点。
8. 月:比喻云南的风土人情。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嫩寒初褪雨初晴,人逐东风马足轻”,描绘了作者初入滇池的景色与感受。在经历了一场雨后,气温逐渐回暖,作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这场春雨过后,天气放晴,人们骑着马追逐着春风,一派轻松愉悦的景象。这一联充分展示了春回大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诗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颔联“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从整体上勾勒出了滇池的地貌特征。远处的孤城被炊烟笼罩,显得朦朦胧胧;而在云端之上,双塔矗立,沐浴在阳光之中,显得格外明亮。这一联既展现了滇池的广阔壮丽,又突出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使读者如临其境。
颈联“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表达了作者初到滇池时对当地风俗的陌生感。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习俗,人们在相互调侃中展示出善意和幽默,而作者也因听不懂当地方言而感到惊讶。这一联以诙谐的笔触展示了作者的自嘲与豁达,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民间生活的热爱和好奇。
尾联“珍重碧鸡山上月,相随万里更多情”,以月为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身在异乡,作者倍感孤独,于是将对故乡的眷恋寄托在月光之上。他珍视这来自故乡的月光,希望它能陪伴自己走过万里征程,给自己的旅程带来更多的温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到滇池》是明朝诗人李京的一首描绘滇池美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70年),此时正值明朝初期,国力逐渐恢复,疆域不断扩大。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京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本是元朝末年的官员,后来明朝统一全国后,他选择归顺明朝,并被任命为云南地区的官员。这一时期,李京肩负着巩固边疆、安抚民众的重任,但他也对滇池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描绘滇池风光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明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同时,云南地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京作为一位汉人官员,需要与当地民族和谐共处,共同促进云南地区的发展。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滇池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各民族和睦共处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