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七星关
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欲倚云山攀北斗,不辞鞍马过南州。两厓斩壁连天起,一水漂花出洞流。闻道清时无瘴疠,行人经此不须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七星关回首眺望,远方的家乡道路险阻。我想攀登山巅如北斗般高耸入云,即使跋山涉水也在所不辞。峭壁陡崖如同双剑削立,连接天际;清水流过山洞,如花般随波逐流。听说在这美好的时代已经没有瘴气瘟疫,经过此地的人们不再担忧。
去完善
释义
1. 七星关:地名,位于今贵州省毕节市。
2. 乡关:指家乡、故乡。
3. 路阻修:道路险阻且漫长。
4.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
5. 北斗:星名,即北斗七星,这里代指北方。
6. 不辞:不怕麻烦。
7. 鞍马:指骑马。
8. 南州:南方地区。
9. 两厓斩壁:形容悬崖峭壁的景象。
10. 一水漂花:形容水流湍急的场景。
11. 洞流:洞穴中的水流。
12. 闻道:听说。
13.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4. 瘴疠:瘴气瘟疫。
去完善
赏析
《过七星关》是明代诗人李京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诗人在七星关回望故乡,感叹路途艰难,但仍旧坚定地前行,不畏艰险。他用山、云、北斗、鞍马等自然和人文景象,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表达了自己勇往直前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尽管道路崎岖,但他依然深情地回望故乡,流露出深沉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欲倚云山攀北斗,不辞鞍马过南州”,表明了诗人无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渴望攀登高山,亲近北斗星辰,即使路途遥远,也要骑马走过南方地区。这体现了他对征途充满信心,同时也隐含着诗人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豪情壮志。
颈联“两厓斩壁连天起,一水漂花出洞流”,是对沿途景观的描绘。诗人以壁立的悬崖和流水落花为象征,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尾联“闻道清时无瘴疠,行人经此不须愁”,意味着听到清朝时期这里没有瘴气和瘟疫的消息,路过的行人不再担忧这些病痛之苦。诗人借这一传说,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以及对过往行人的祝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七星关》是宋代诗人李京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七星关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山水诗来表达他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士人,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的功名。这使得他更加关注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境界。在《过七星关》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最后,我们来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士人们普遍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此外,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过七星关》这首五言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繁荣;二是诗人李京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和在仕途上的失意;三是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李京在《过七星关》中表达出的深沉情感和人生哲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