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先生
世无伯乐不识马,眼看骐骥如驽骀。
先生今年四十四,才似皋夔胡为哉。
泰山山下水照石,溪声濊濊白云堆。
我居其间构茅屋,先生先生归去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上没有识马的伯乐,把千里马当作了普通马。先生您今年四十四岁,才华横溢为何却不被赏识呢?泰山的山脚下,流水映照着山石,溪水的声音哗哗作响,白云堆积在一起。我在这些景物中建造了茅草屋,希望先生能来这里居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伯乐:原名孙阳,春秋时期著名的相马师,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2. 马:指有才能的人。
3. 骐骥:骏马,这里比喻有才华的人。
4. 驽骀:指品质低劣的马,这里用来比喻平庸之才。
5. 皋夔:指皋陶和夔,分别是尧舜禹时期的贤臣。
6. 胡为哉:为什么。
7.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
8. 水照石:泰山脚下的一个景点,因溪水映照石头而得名。
9. 溪声:指流水的声音。
10. 濊濊:水流的声音。
11. 白云堆: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
12. 我居其间构茅屋:作者在此构建了一个隐居的地方。
13. 归去来:呼唤对方回家。
去完善
赏析
石介的这首《赠孙先生》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期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以“世无伯乐不识马”比喻当今社会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光,以致英才被埋没。颔联赞美孙先生才华横溢,四十四岁的年龄本应大展鸿图,却无奈如同传说中的贤臣皋夔,才能无处施展。颈联描绘了泰山下清澈的水流映照山石的美景,以及溪水潺潺、白云翻滚的壮丽景象,以此衬托出孙先生的品格与才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期望:愿孙先生放弃俗世的困扰,回到这美好的山水之间,与他共话桑麻。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流露出诗人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孙先生》这首诗是石介在庆历二年(1042年)为鼓励朋友孙先生所作。这一年正值宋朝时期,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诗人石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知识和学问有着极高的追求。他在这首诗中,通过表达对朋友的鼓励和期许,传达出自己对于知识的热爱和尊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