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雨

标题包含
喜雨
京尘睬目厌黄埃,萧飒风櫺听雨来。 心似芭蕉半憔悴,喜闻蛰户一声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洪(1920年-2007年),原名李洪烈,字子云,号青莲居士,四川乐山人。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草圣”。 李洪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李熙垣是清朝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繁华的京城让人厌倦,我渴望看到清新的风雨。我的心就像那半开的芭蕉,虽然有些疲惫,但听到那声雷鸣般的蛰居之声,我倍感欣喜。
去完善
释义
京尘:这里指京城中的尘土,比喻纷扰烦乱的社会现象。 黄埃:黄色尘埃,借指繁华都市中尘埃飞扬的景象。 萧飒:形容风雨吹打窗户的声音。 风櫺:即窗棂,窗户上的格架。 芭蕉:植物名,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内心的感受。 憔悴: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的状态。 蛰户:冬眠动物的巢穴,这里借指冬眠的昆虫等动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喜雨》,诗人李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后清新的景象。首句“京尘睬目厌黄埃”,点明诗人所处的背景环境——繁华的京城。诗人被灰尘和喧嚣所困扰,表达出内心的厌倦之情。而接下来一句“萧飒风櫺听雨来”,诗人从压抑的环境转向窗外的雨中世界。瑟瑟风雨声中,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心似芭蕉半憔悴”,诗人以芭蕉这一意象代表自己疲惫、惆怅的心境。雨打芭蕉的声响更增添了诗人的忧思之情。但紧接着“喜闻蛰户一声雷”,这突如其来的惊雷声,使得诗人瞬间振奋。这宛如惊蛰时节的一声春雷,预示著万物复苏的希望。 全诗以雨景为中心,展现了诗人微妙而丰富的内心变化。在嘈杂纷繁的尘世中寻找清静的精神空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是唐朝诗人李洪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久旱逢甘霖时的喜悦心情。据史书载,公元765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江淮地区大旱,农作物枯萎,百姓生活陷入困境。这一年春天,一场及时春雨降临江淮大地,使农田得到滋润,农民欢欣鼓舞。此时,长期关注民生疾苦的李洪写下了这首《喜雨》诗。 李洪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时期,这时期的唐朝已经由盛转衰。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困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使得民生疾苦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洪创作了这首《喜雨》,寄托了他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