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荅俞都御史海上见寄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荅俞都御史海上见寄二首 其二
渺渺秋槎海上还,洞箫吹月过三山。九霄风露蓬壶里,万顷波涛衽席间。地尽东南开帝域,星环北极想天颜。夜阑五色云光近,回首扶桑不可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海上的小船上看着无边的秋色,夜幕降临,月明如镜,洞箫的声音穿过遥远的山峰。在九天之上,风露盈盈如同仙境,波涛汹涌之间犹如万倾湖泊。这片土地宛如东天的朝阳,永开不败,众星环绕北天,好像能看见天神的容颜。夜色渐深,五彩斑斓的云朵如同近在咫尺,回首眺望,但见阳光初照之地已无法触及。
去完善
释义
1. "渺渺":形容浩渺无边的样子。 2. "秋槎":秋天时的木筏,此处可指代远航船。 3. "洞箫":一种乐器,源于古代的竹管乐器,其声幽远而深情。 4.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借指理想的仙境。 5. "九霄":古代指天的最高处,表示极高之处。 6. "风露":风和露水,形容清朗的景象。 7. "蓬壶":传说中的仙境,位于大海中的蓬莱仙岛。 8. "万顷":一万亩,形容地域辽阔。 9. "波涛":海浪起伏的情景。 10. "衽席":床上铺设的垫子,可以理解为床。 11. "帝域":皇帝的疆域,象征国家领土。 12. "北极":地球的最北端,代表北方极点。 13. "天颜":皇帝的面容,这里可理解为国家统治者。 14. "五色云光":古人认为瑞祥之兆,常用于比喻祥瑞景象。 15. "扶桑":东方日出之地,神话传说中太阳初升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张洪的视角描绘了在海上与俞都御史相见的情景。首句“渺渺秋槎海上还”形容航海的艰辛,展示了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接下来两句“洞箫吹月过三山。九霄风露蓬壶里,万顷波涛衽席间”描述了海上的美景,月色、海浪与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诗中“地尽东南开帝域,星环北极想天颜”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敬仰。“夜阑五色云光近,回首扶桑不可扳”则暗示了这次相聚的美好时光短暂,彼此之间浓厚的情谊难以忘怀。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荅俞都御史海上见寄二首 其二》是明代诗人张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40年)。当时的张洪正值壮年,刚刚步入仕途,他在京城的翰林院任职。 在明朝嘉靖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却对朝政疏于管理,导致宦官当权、官僚腐败的现象愈发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洪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 这首诗表达了张洪对好友俞都御史的问候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句中的“青楼醉月伴啼乌”,暗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腐朽之风;而“烽火连天照海枯”则反映出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尽管身处困境,张洪仍然坚信君子之交的伟大情谊,体现了他坚韧不屈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