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怕此承、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春还住。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能唤否。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烦君妙语。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春天的芬芳逐渐消散。我匆匆忙忙地送别春天。刚刚送走春天,又要送您离去。请您仔细聆听:我怕春天离开时,也会路过吴中路。请您在路上随时采摘湖边的一千株翠柳,替我留住春天。
春天仍在停留。请不要寻找那些过去一起欣赏春天的人们。现在,他们已经各自走向自己的未来。姑苏台下的景色已经遥远,美丽的西子如今在何方呢?可以找到她吗?又害怕春天消逝,无法留下任何痕迹。请您用优美的文字,将春天和花草柳树的美丽都写在信纸上,让我能够随时感受到春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芳林:芬芳的树林。这里可能指的是苏州一带美丽的园林。
2. 夜来风雨:指春天的风雨。
3. 南浦:古代送别的地方。
4. 吴中:吴地的中部,即江苏一带。
5. 姑苏台:苏州市的一座古台,又名姑胥台。
6. 西子: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出生于越国。
7. 翠笺句:用绿色纸张写成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摸鱼儿》描绘出一幅令人感伤的离别画卷。诗人借咏叹春日的离去,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述春天来临和离去的景象,含蓄地传达了珍惜时光、把握青春的意味。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运用丰富的想象与细腻的情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深邃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优美的景致之余,感受到无尽的离愁别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摸鱼儿》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76年,正值南宋末年至元军攻占临安之际。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战乱频发,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作为南宋末年的一位词人,他见证了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他的前半生,曾任职于宫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日子。然而,随着元军入侵,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家乡遭受战火摧残,家人离散,自己的职位也被罢黜,沦为平民。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士大夫阶层对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只顾自己享受。而王沂孙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面对国家的危机,深感忧虑和痛心。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