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飞来峰

标题包含
登飞来峰
悬崖石路擘苍苔,川窦岩扉处处开。 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险峻山路上横卧着裂开的青苔,溪流在山间岩缝中奔流不息。 果真是攀登者力量无穷,一座山峰被征服后还会不断迎来新的挑战。
去完善
释义
1. 悬崖:陡峭的山崖。 2. 石路:石头铺成的山路。 3. 擘苍苔:用手指分开青苔。 4. 川窦:溪流。 5. 岩扉:岩石构成的门。 6. 信是:确实是。 7. 拔山:形容山势险峻。 8. 有力:指有足够的力量。 9. 一峰:一座山峰。 10. 搦碎:握碎。 11. 飞来:形容山峰从远处飞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上飞来峰的所见所感。首句“悬崖石路擘苍苔”,以悬崖和石路作为画面的背景,展现出登山之路的险峻。而“擘苍苔”则形象地描绘出登山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情景。接下来的“川窦岩扉处处开”,描写了山间的溪流和岩石,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诗的后两句“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其中,“拔山人”指的是登山之人,诗人通过“有力”一词来形容他们的坚韧和毅力。而“一峰搦碎总飞来”,则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峰被登山者征服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攀登者们坚定信念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飞来峰景色的描绘,以及登山者的形象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曾任参知政事、右丞相等职,参与了南宋朝廷的许多政治活动。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金国灭亡后,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开始对南宋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内动荡的局面,南宋朝廷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抵抗措施,另一方面也在寻求与蒙古和谈的可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清之作为一名官员,既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也对朝廷的腐败现象感到痛心。 在创作《登飞来峰》时,郑清之可能已经卸任丞相职务,回到家乡隐居。他登上飞来峰,俯瞰山下的风景,心中感慨万千。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人生际遇的反思。通过描绘飞来峰的壮观景象,诗人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效力,挽救国家危亡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世俗名利淡泊的心态,以及对家乡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