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朱文公腿脚患病,有一位道士为他施行针灸治疗,顿时觉得轻松许多。朱文公非常高兴,于是重谢了道士并赠予他一首诗:“这些年相伴只有瘦竹杖,这一针竟然还有奇效。出门放下拐杖孩童笑,不再是以前的蹒跚老翁。”道士得到诗后就离开了。没过几天,朱文公的腿脚病突然严重发作,比没接受治疗时还要痛苦。急忙派人寻找道士,已经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朱文公感叹说:“我并不是想责怪他,只是想要追回那首诗,怕他拿着这首诗误导了别人。”
去完善
释义
1. 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2. 有足疾:患有脚病。
3. 道人:道士。
4. 施针灸之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
5. 轻安:感觉轻松舒适。
6. 大喜:非常高兴。
7. 厚谢之:给道士丰厚的酬谢。
8. 几载相扶藉瘦筇:表示朱熹这几年都是依靠竹杖走路。其中,"瘦筇"是瘦弱的竹杖,"藉"是依赖的意思。
9. 一针还觉有奇功:经过一次针灸治疗后,感觉到效果很好。
10. 出门放杖儿童笑:出门不用拄拐杖,连小孩都笑话我。
11. 勃窣翁:行动不便的老人。
12. 得诗径去:得到诗句后就直接离开了。
13. 未数日:没过几天。
14. 大作:加重,发作。
15. 甚于未针时:比治疗前还要严重。
16. 亟人寻逐道人:急忙派人寻找道士。
17. 莫知其所往矣: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18. 某非欲罪之:我不是想怪罪他。
19. 但欲追索其诗:只想追回那首诗。
20. 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怕他用这首诗误导别人。
去完善
赏析
《朱文公受骗》这首诗歌以朱熹(号文公)的亲身经历为题材,描绘了他在患病时的遭遇。诗人罗大经巧妙地运用寓言的方式,通过对话和场景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灸之术,旋觉轻安。”简要介绍了故事背景:朱文公患有足部疾病,一位道人用针灸治疗使其感觉症状缓解。紧接着,“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描述了朱文公因病情改善而喜悦,感激之余赋诗一首表达心情。诗人通过这几句,展现了朱文公因医疗效果而产生的惊喜和诚挚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两句刻画了诗人在获赠诗句中的形象:多年来行动不便需借助竹杖,针灸的神奇效果让他重获新生。同时,这句也呼应了开篇提及的道人的治疗方式,揭示出其针灸技术的高超。
然而,故事却陡然生变。“‘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诗人笔锋一转,描写朱文公因康复自信满满地扔掉拐杖,却被顽童嘲笑。这种反差揭示了现实的残酷,让读者不禁联想到人生无常、病痛困扰。随后,诗人叙述了朱文公试图寻找道人收回诗篇的过程,无奈对方早已离去。
最后,诗人借朱文公的口吻,表达了对道人的宽容和对这首诗可能带来的误导性担忧。整首诗构思巧妙,既表现了朱文公的性格特征,又讽刺了江湖骗子的行径。诗人通过对角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成功地传达了深邃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文公受骗》是南宋文学家罗大经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局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朱文公(即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在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受骗经历,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挣扎求生的一个缩影。
罗大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诗中对朱文公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批判。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切,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