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平原
斋坛一钺底须悭,坐见诸贤散似烟。
不使庆元为庆历,也由人事也由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斋饭的案桌旁,我手中握着一把斧头(形容权力),看着众多贤能之才像烟雾般散去。这并不是因为我想让庆元年间变得和庆历年间一样(指政治黑暗),而是有人事的原因,也有天命的因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平原:指南宋大臣韩侂胄,封平原郡王,史称其专权误国。
2. 斋坛一钺:指韩侂胄主持北伐时出兵的仪式。钺,古代兵器,象征军事行动。
3. 底须悭:意指没有必要吝啬或舍不得。底,即“地”的古字,意为“应当”。悭,吝啬。
4. 庆元:南宋宁宗皇帝年号(1195-1200),当时韩侂胄当政。
5. 庆历:北宋仁宗皇帝年号(1041-1048),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人进行改革的时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罗大经借古讽今之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反思,表达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忧虑和思考。
首联“斋坛一钺底须悭,坐见诸贤散似烟”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诗人用“斋坛一钺”来形容朝廷上激烈的争斗,暗示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而“诸贤散似烟”则形象地展示了那些有才能、有志向的人被排挤、被迫离开政治舞台的现状。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流失的担忧以及对朝政混乱的痛心疾首。
颔联“不使庆元为庆历,也由人事也由天”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诗人将宋代历史上的两个时期——庆元年间(1195-1200)和庆历年间(1041-1048)进行了对比,前者社会动荡,后者政治相对清明。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如果执政者能够以民为本,采取恰当的政策,就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反之,如果统治者腐败无能,即使有天时地利,也难以避免国运的衰落。这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治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平原》是宋代诗人罗大经的一首咏史诗,旨在讽刺南宋时期的权臣韩侂胄。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这首诗是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创作的,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南宋政权虽偏安江南,但面对金国的压力,始终处于战和不定的局面。
其次,诗中的韩平原指的是韩侂胄,他在当时担任丞相一职,掌握大权。然而韩侂胄在执政期间,轻敌冒进,导致南宋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家局势更加紧张。同时,韩侂胄还利用职权,排除异己,贪赃枉法,使得民间怨声载道。
最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宋金之间的战争以及双方的和谈。由于金国对南宋的侵略,南宋朝廷内部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股势力。而韩侂胄作为主战派的领导人,力主抗金,但最终却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