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庭分帛
赤子须摩抚,红尘几送迎。
幕张云匼匝,车列鉴鲜明。
岂是朘民血,空教适宦情。
忍闻分竹者,竭泽自求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需要抚养,世间繁华又几次相迎。
帷幕如云密布,车辆川流不息明亮如镜。
怎会是吸干百姓血汗的人,只知道去追求名利。
听说那些分取利益的人,就像榨干了百姓的骨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去完善
释义
1. 彤庭:汉代皇宫的正殿,这里借指皇宫。
2. 分帛:分配丝织品的仪式,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仪式。
3. 赤子:婴儿,这里比喻百姓。
4. 摩抚:抚摸,表示关爱。
5. 红尘:尘土飞扬的繁华世界,这里指京城。
6. 云匼匝:云雾环绕的样子。
7. 车列:车辆排列整齐。
8. 鉴鲜明:镜子明亮,形容车辆装饰华丽。
9. 岂是:并非。
10. 朘民血:剥削人民的血汗钱。
11. 空教:白白地教人做官。
12. 适宦情:对做官的欲望。
13. 分竹:封建社会把分封的土地称为“分竹”,这里指官员的任命。
14. 竭泽:使池水枯竭,形容搜刮干净。
15. 自求盈:自己谋求满溢。
去完善
赏析
《彤庭分帛》这首诗描绘了封建社会官场中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官僚腐败的批判。诗中用“赤子”和“红尘”来形容百姓的困苦生活,揭示了统治者的贪婪和对民生的漠不关心。同时,诗人通过对“幕云”、“车列”等景象的描述,暗示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虚伪。在结尾处,诗人以“分竹”为喻,揭示了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性的关注。全诗语言生动,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彤庭分帛》是南宋诗人罗大经创作的一首描绘宫廷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江南地区建立政权,与北方的金朝相对峙。
在这个时期,罗大经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入朝为官。他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对朝廷的腐败现象深感忧虑。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彤庭分帛》这首诗中,罗大经通过对宫廷分帛仪式的描绘,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奢侈之风和腐败现象。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民间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泊雁滩》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