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议
濮园议起沸乌台,传语欧公莫怨猜。
须记上坡持橐日,也曾寻探好题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濮园:地名,此处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濮州。
2. 乌台:指御史台,因汉代御史府内种植柏树,常有乌鸦数千栖息,因此被称为乌台。这里借指朝廷。
3. 欧公:指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
4. 上坡:地名,位于河南境内。
5. 持橐:指携带或掌握书籍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濮议》是南宋诗人罗大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濮园之议为背景,通过对欧阳修的劝慰和提醒,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
首联“濮园议起沸乌台”,描述了濮园之议引发的朝堂纷争。濮园之议是南宋时期的一场政治事件,涉及皇亲国戚的土地纠纷。乌台指御史台,代指朝廷。这一句表达了濮园之议在朝廷引起的热议和纷争。
颔联“传语欧公莫怨猜”,是对欧阳修的劝慰。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参与濮园之议。诗人告诉欧阳修不要因濮园之议而产生怨恨和猜忌。
颈联“须记上坡持橐日”,是诗人对欧阳修的回忆和提醒。上坡持橐是指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时,曾为皇帝起草诏书。这句诗让读者回想起欧阳修当年在朝廷中的风采。
尾联“也曾寻探好题来”,进一步表达对欧阳修的肯定。诗人认为,尽管濮园之议引发争议,但欧阳修在任翰林学士时,也为国家寻找和探讨了许多好的议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濮议》是宋代诗人罗大经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宋朝中期,也就是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罗大经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也曾在中央朝廷任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更加深入,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在罗大经所处的时代,宋朝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使得文人们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这样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当时的朝廷内部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比如濮议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濮议事件涉及到皇位继承的问题,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争论。罗大经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濮议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