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嵩山

标题包含
游嵩山
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深逢野草皆疑药, 可怜幽景堪长往,一任人间岁月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背着乐器去探访那神秘的仙境,暂时抛开世俗的牵绊。沿途遇见的那些充满生机的野草似乎都可能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这令人怜爱的静谧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全然不顾人世间时光的无情流逝。
去完善
释义
1. 独背焦桐:指独自背着焦尾琴,去拜访仙洞仙境。 2. 洞天: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名山胜景。 3. 暂攀灵迹:暂时攀爬着仙人的遗迹。 4. 弃尘缘:放弃世俗的烦恼。 5. 深逢野草皆疑药:走进深山中遇见的野草,都觉得像是草药一样宝贵。 6. 可怜幽景堪长往:可叹这优美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7. 一任人间岁月迁:任凭人世间岁月的流逝。
去完善
赏析
《游嵩山》是唐代诗人熊皎的一首描绘嵩山之行的诗作。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嵩山的美丽景色和神秘氛围。 首句“独背焦桐访洞天”,作者独自一人背着焦桐琴寻访洞天仙境,点明了此次嵩山之行的主题,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独立精神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独背”一词,既表现出诗人的独行侠形象,也暗示了他在人世间的孤独与无奈。而“焦桐”则是一种古代名贵的乐器,用来指代诗人的身份和品味。 次句“暂攀灵迹弃尘缘”,表达了诗人暂时抛开俗世的纷扰,去追寻那些神秘的仙境和灵性之地。这里的“暂攀”、“弃尘缘”都传达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超脱态度,以及他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深逢野草皆疑药,可怜幽景堪长往”,是对嵩山美景的描绘。诗人遇到了一片野草,他怀疑这些草可能是良药,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诗人也赞美了嵩山的幽静景色,认为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人长久地停留。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嵩山的自然之美,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 最后一句“一任人间岁月迁”,意味着诗人愿意任凭时光流逝,而在他的心中,这美丽的景色和超脱的心境,才是永恒的存在。这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永恒美好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嵩山》是唐朝诗人熊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唐朝国势日衰,战乱频发,民生疾苦。熊皎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他决心通过游历名山,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熊皎在游历嵩山时,有感于嵩山壮丽的山川景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写下了这首描绘嵩山美景的诗篇。在诗中,他以松柏、白云、涧水等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还通过对比嵩山的永恒壮丽和自己人生的短暂渺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此外,熊皎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时事的关注。他提到了“战争阻”,暗示了当时战争的混乱和破坏。这反映了熊皎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关注。在诗歌结尾,他发出了“谁能伴清影,煮茗就中峰”的呼唤,表达了他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隐居山林,远离战乱纷扰的愿望。 总的来说,《游嵩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时期,熊皎通过游历嵩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时事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