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道傍松

标题包含
道傍松
偃盖当衢莫记年,独含苍翠鹤应怜。垂阴独向笙歌地, 论功只合行人赏,销得烦蒸古道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道傍松》熊皎 1. 偃盖当衢:"偃盖",树冠扩展状如覆盖物,这里指松树茂盛的枝叶。 "当衢",意为在道路上,这里指路边。整句话意思是,这棵松树枝叶繁茂,遮蔽了道路,无法记清楚它的年纪。 2. 独含苍翠:"苍翠",深绿色。这句话是说,这棵松树独自展现出它那苍翠的颜色。 3. 鹤应怜:"鹤",鸟类的一种,这里可能暗含仙人的意思。"应怜",即应该被同情、可怜。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对这棵孤松无人问津的同情与怜爱。 4. 垂阴独向笙歌地:"垂阴",阴影下垂,这里形容松树叶子遮挡阳光所产生的阴影。"笙歌地",指的是繁华的城市或者欢娱的地方,这里表示路边的热闹景象。这句是诗人观察到松树在热闹的路边独自投下阴影。 5. 论功只合行人赏:"论功",比较功劳大小。"只合",只应该。"行人",路上的过客。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松树在路边孤独生长,但是说到它的好处,也只是给路过的行人提供阴凉而已。 6. 销得烦蒸古道边:"销得",消磨时光。"烦蒸",炎热闷湿的天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炎热的夏日,古道边的松树为大家提供了乘凉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道傍松》是一首描绘路边松树的诗。熊皎以偃盖、苍翠、垂阴等词汇,生动地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和周围环境。诗人通过对比树木的高大与人类的渺小,突出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熊皎创作了这首《道傍松》。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重的社会问题。诗人熊皎是一位失意的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并不如意,这也影响了他诗歌的创作风格。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熊皎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对这种现实深感不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道傍松》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劲挺拔的松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在诗人的眼中,这棵生长在路边的松树象征着那些身处逆境却依然坚韧不屈的人们。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及周围朋友遭遇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人的敬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