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湘江晓望

标题包含
湘江晓望
笙歌欢罢散离筵,水色朦胧蘸宿烟。山响疏钟何处寺, 归梦已阑风色动,孤帆仍要住无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庆祝完毕后,音乐和欢笑逐渐消散,水面被烟雾笼罩。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神秘。归途中的梦境已经远去,风吹动着孤独的船只,但也许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想象中的港湾。
去完善
释义
《湘江晓望》熊皎:这是一首描绘湘江景象的古诗。以下是其中的词句注释: 1. 湘江:湖南省的主要河流,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2. 笙歌:指吹奏乐器和歌唱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宴会上的欢乐气氛。 3. 散离筵:指宴会结束,人们离开宴席。 4. 水色朦胧:形容江水在晨曦中的朦胧景象。 5. 蘸宿烟:蘸,沾湿;宿烟,指夜间形成的烟雾。这句话描绘了江面上的雾气被晨光沾湿的景象。 6. 山响疏钟:形容远处山中寺庙传来的稀疏钟声。 7. 归梦已阑:指离家归梦已经消散。阑,指残余、消散。 8. 风色动:描述风吹过水面带来的动态景象。 9. 孤帆仍要住无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江边看到一艘孤独的帆船,但自己却无法乘船离去的无奈心情。
去完善
赏析
《湘江晓望》是唐朝诗人熊皎的一首描绘湘江夜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湘江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笙歌欢罢散离筵,水色朦胧蘸宿烟”,描述了湘江边笙歌欢宴的场景。笙歌结束后,人们散去,留下的是水色朦胧的美景和宿烟弥漫的氛围。这里的水色朦胧,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神秘,而宿烟则表现了夜晚的寒冷与寂静。 颔联“山响疏钟何处寺,归梦已阑风色动”,描写了诗人听见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以及感受到风吹动的声音。这里的山响疏钟,不仅点出了地点,也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而归梦已阑风色动,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心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孤帆仍要住无缘,归梦已阑风色动”,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无助感。虽然孤独,但诗人仍然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这里的“孤帆”,象征着诗人独自前行的勇气和决心,而“无缘”则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江晓望》是唐代诗人熊皎的一首描绘湘江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熊皎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刚刚离开家乡湖南,前往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壮丽的湘江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在诗中的“独愁”二字上。 在天宝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熊皎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诗中通过描绘湘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国家的担忧。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