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望庐山
九江山势尽峥嵘,惟有匡庐最得名。万叠影遮残雪在,
只待丹霄酬志了,白云深处是归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江的山川景色壮丽无比,只有庐山最为出名。阳光照耀着连绵起伏的山峦,上面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当云朵散去,一片晴空碧浪在等待着完成志向的人们。在遥远的、被白云环绕的地方,便是他们回家的路。
去完善
释义
1. 九华: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的九华山。这里取其象征意义,代表了五岳之外的九大名山。
2. 庐山:即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3. 尽峥嵘:形容山势险峻。峥嵘,原意是指山势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山势险峻。
4. 惟有匡庐最得名:意思是只有庐山的名声最大。匡庐是庐山的古称。
5. 万叠影遮残雪在:描述庐山山峰重叠,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的景象。
6. 只待丹霄酬志了:表达作者期待功名成就的心愿。丹霄,指皇恩,即皇帝的宠爱或封赏。酬志了,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7. 白云深处是归程:表达了作者功成名就后,向往隐居于白云深处的理想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九华望庐山”为题,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上九华山遥望庐山时的壮丽景色和心境。首句“九江山势尽峥嵘”点明了诗人的所处位置——九华山,并以“尽峥嵘”来形容山势的峻峭、险峻,为接下来的描写做好了铺垫。接着,“惟有匡庐最得名”一句则突出了庐山作为自然景观的代表,其声名远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华望庐山》是唐朝诗人熊皎的一首描绘庐山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熊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曾一度成为皇室的近臣,但因故被贬谪到岭南,后来又因功被召回长安。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在游历九华山时,他遥望庐山,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诗篇。
在那个时代,庐山是中国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许多著名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熊皎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