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王右丞书堂二首
澄潭昔卧龙,章句世为宗。独步声名在,千岩水石空。
野禽悲灌木,落日吊清风。后学攀遗址,秋山闻草虫。
万树影参差,石床藤半垂。萤光虽散草,鸟迹尚临池。
风雅传今日,云山想昔时。感深苏属国,千载五言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池塘里曾有隐逸的卧龙,他留下的文章和诗句被誉为宗师之作。
他的名声因才学出众而广泛流传,却让那千岩流水和石头陷入了寂静。
山野中的鸟儿在灌木丛中悲伤地啼鸣,夕阳西下,微风中仿佛传来吊唁的声音。
后来的学子只能攀爬着遗址追忆前贤,秋天的山岗上,只听见草丛间的昆虫鸣叫。
万千树木的影子摇曳不定,石床上的藤蔓已经半垂下来。
萤火虫的光虽然消失在草丛里,但鸟儿的足迹还在池塘边徘徊。
如今的人们仍在传承着这风雅的诗篇,却只能遥想在那个逝去的时代。
我深感苏武当年的深情厚意,一千多年来,五言诗的魅力未曾消减。
去完善
释义
1. 王右丞:指唐朝诗人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2. 澄潭:清澈的水潭。
3. 卧龙:比喻隐居的贤人。
4. 章句:诗文的篇章和句子,这里指王维的诗文。
5. 独步:独一无二,无人可比。
6. 水石空:指景色清幽,水流石动。
7. 灌木:低矮的树木。
8. 落日吊清风:表达对清风的敬仰之情。
9. 遗址:古迹,这里指王维的书堂遗址。
10. 草虫:昆虫,这里指秋天的昆虫。
11. 万树影参差:形容树木众多,影子错落有致。
12. 石床藤半垂:石床上覆盖着半垂的藤蔓。
13. 萤光:萤火虫发出的光。
14. 鸟迹:鸟儿的足迹。
15. 苏属国:汉代的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后才回国,这里用来表示对古人的敬仰。
16. 五言诗:这里指王维的五言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文化精神的仰慕和怀念之情。首联通过描绘古人卧龙潭的情景,展示了他们在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颔联通过描写落日和清风,渲染了历史的沧桑与悲凉;颈联则通过对草木、草虫的描绘,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宁静和谐;尾联则以“风雅传今日,云山想昔时”作为结束,既表达了对古人的缅怀,又暗示出自己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王右丞书堂二首》是唐代诗人储嗣宗在贞元年间(785-805年)创作的诗歌作品。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国家治理阶段,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复苏。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人物,储嗣宗的诗风独具一格,以描绘自然风光、寄托个人情志为特点。
储嗣宗一生际遇坎坷,屡次科举不第,曾一度在庐山隐居。他在研读王右丞(王维)的作品时,深感王右丞人格魅力与诗风的相互辉映,因此前往王右丞书堂拜谒,并写下了这两首诗。在这首诗中,储嗣宗通过对书堂的描绘,表达了对王右丞的人品和诗品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